鼓子秧歌
导航: 首页 山东 滨州 阳信县民俗文化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介绍
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作为民间舞蹈形式,在阳信县历史久远,主要分布在阳信县城西部的洋湖乡、温店乡镇以及附近周边县的邻村。 据滨州文化志记载:“阳信的鼓子秧歌产生公元六百二十四年的前唐时期。”在当地的老艺人中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先有灵霄阁,后有大秧歌(也叫武秧歌)”。位于县城西部洋湖乡的灵霄阁(刘家阁)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阳信县最大的古建筑群,每年正月十六日为古庙会(一直延续至今),来自惠民、商河、无棣、庆云、济阳等各县的客商云集于此。烧香还愿,热闹非凡。离灵霄阁向东不远(20华里)便是武定府(今惠民县城孙武故里),在城外驻有兵营,每年正月十五军民同乐,将士们手拿兵器摆成阵法,旗罗伞盖,场面恢宏壮观,舞姿粗犷豪放,动作健美大方,节奏强烈,大有气吞山河之势,更有勇往直前之宏魄。舞到热潮,三教九流、和尚道士也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鼓子秧歌。组成舞蹈的主要角色是伞、鼓、花、棒。就其主要角色来讲不少于三十二人才能组成一个秧歌队,多则上百人到几百人。其中所用的道具“伞”,是以古代帝王将相出巡用的“华盖”演变而来,鼓子则是由古代的盾牌演化而来,鼓槌是短刀或矛,棒是由鞭演化而来。因此,舞蹈全过程基本上也是典型化了的古代军事演练过程。即“阅兵、点将、布阵、开打、收兵”。据老艺人讲:鼓子秧歌所表演的故事,就是古代军事家孙膑与庞涓打斗的故事。第一个武伞所扮演的就是古代军事家孙膑。 “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是大鼓和大锣、手锣、钹、大釵、小釵等。其中大鼓是整个舞蹈的伴奏核心乐器。大鼓直径是一米,声如雷动,气势澎湃,震撼人心。 “鼓子秧歌”一般是春节过后开始排练元宵节前演出。一个村的秧歌队都是由本村年龄大威望高的老人来带领到各村演出,秧歌队进村,锣鼓鞭炮响起,形成了一个团结、融洽、和谐、欢腾、热闹的节日气氛。 2009年“鼓子秧歌”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二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阳信梨花会 [全部]
阳信县民俗文化周边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