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川社火
导航: 首页 甘肃省 定西 漳县民俗文化 盐川社火
盐川社火介绍
盐川社火
“社火”起源较早,《辞海》解释“社火”:“①旧时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李斗《扬州画舫录•卷九》:‘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东蕃厘观,令官0扮社火:春梦婆一、春姐二、春吏一、皂隶二、春官一。’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轻薄行歌过,颠狂社舞呈。’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②犹言同伙。《水浒传》第五十八回:‘但是来寻山寨头领,必然是社火中人故旧交友”。《辞海》所解释的社火为“旧时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恐怕指的是中古以来的情况,至于范成大说为民间鼓乐更不能成立,因为春官、春婆、春吏已为神,且有人物怎能单以鼓乐来解释。其②“犹言同伙”。社火中有群体意义,也仅是一方面;《水浒传》也有社火词,但也是中古之事,恐怕与本意相去较远。所以《辞海》的解释是流不是源。 “社火”之“社”,是土地神,因此社火的产生原因就必须从“社”中去寻找。《辞海》“社:①古指土地神。《礼记•祭法》:‘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②祀社神之所。如:里社。《白虎通•社稷》:‘封土立社,示有土也。’③祀社神。《礼记•月令》:‘命民社’。引申为祀社神的节日。如春社、秋社”。至此则知“社火”是古代祭祀社神后土时的一种祭神活动。“社火”之“火”,有同伙之意,但它不是本意,本意应是上古祭祀时用火祭祀之“火”。上古时的祀天祀地祀山川时,都要上供品玉帛、牺牲等等。祭祀时为了使上天诸神知道,都要燃薪焚祭品,使其气味上达于天。 既然社火是祭神活动,那么祭社在什么时候进行?同是《辞海》社字条下的“社日”说:“古时春、秋两次祭祀土神的日子,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岁时广记•二社日》:‘《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根据上述情况,社火是古代祭祀土地神时的祭祀活动,后来这种祭社的民间活动与祭社神逐渐脱离,专门成为群众性娱乐活动。西北各地的社火主要在正月进行,原因是春社时农闲,搞群众性活动不违农时。若放在秋天进行,正处于农忙季节,群众无暇顾及,也组织不好,所以就以春社为主。 社火同样是漳县民间广为流传的文化娱乐活动,在漳县人的心里,春节不耍社火就等于没有过年,不论是长年在外打工的、做生意的,还是干公事的,都要在腊月三十日前赶回老家,扎绑装扮上闹喝一阵子,敲锣打鼓,扭秧歌、耍社火,为自己,为家人,为庄上,为神灵,祝愿平安吉祥、幸福安康。盐川社火如同汩汩流淌的盐泉一样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周边独领1,民国初年曾到岷县、宕昌等地演出,时达一年之久。1954年赴天水会演,受到好评。 盐川社火的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三类,第一类以打击乐(鼓、锣、钹)伴奏的如走散灯、舞龙灯、耍狮子、跑纸马、跑旱船、跳四老、扭大头等。 1、走散灯:多在山区表演,根据村庄的大小,大庄一户一灯,小庄一男一灯,灯为主体式梯形,下边安装木棍。最有意思的是灯的面式,按“1”搭配,有天九(四天、四红九、四黑九配合),地八(四地、四平八、四弯八),人七(四人、四红七、四黑七),鹅五(四鹅、四红五、四黑五),三常(四梅十、四常三、四常二),四骚(四虎、四花十、四幺七、四捶六)等组合。另外狗三、毛六配合成喜,表示三十六天罡吉神之光普照大地,吉祥降临。表演时灯队列两排,一人执红旗为前导,以示新年各项事业旗开得胜。次后一人敲锣开道,灯队按天、地、人、鹅、常、喜、骚排列,队形齐整,变化多端,配以鼓钹,在黑夜演出,气势十分壮观。 2、耍龙灯:一般在川区表演,龙灯多为十二节,代表十二将星。也有九节、七节的,九节代表九遥星官,七节表示七星高照。玩法有风调雨顺,龙戏珠,龙出水,龙抬头,行云布雨等。 3、跳狮子:有啃绣球、登泰山(上桌子)、踏四门等形式,口语讲:狮子上场,万事吉祥;狮子啃绣球,好日子在后头;狮子一跳,百邪遁逃;狮子一跑,八路进宝;狮子一轮,五福临门。 4、跑纸马:表演时,四个扮美女的骑,四个扮勇士的引,一会儿来个飞腿,一会儿又一个镫里藏身,技艺娴熟,表演逼真。取马到成功之意。 5、跑旱船:由三人表演,白发老翁执舢板引船,年青姑娘坐船,还有一位丑角“摇船婆”。船翁首先整理渡船和查看船是否有漏洞,然后表演起锚、开船、摇船、顺风、逆风等动作,三人配合恰当,1在江内行船一般,尤其是“摇船婆”滑稽可笑。 6、跳驴:骑驴者扮年青媳妇,作抱小孩状,扮丈夫的在后一手执鞭,一手拿着礼品,表演时两人不唱不言,跟着乐器,做牵、打、跑、跳、踏、踢、咬、叫、上山、下山、过河等动作。当男子作滑倒状撒礼品时,媳妇戏打丈夫,活脱一副夫妻回娘家。 7、跳四老:出场者为四位白袍老道,代表东南西北四方吉星,四老随着紧张而富有节奏的乐声,从四面一跃而起跳到场子中央,四头相碰,以示四方相聚之势,然后随乐调由静到动,猛的作散播状。 8、耍大头:也称“月理和尚戏柳翠”,男扮和尚,女扮柳翠,各戴面具。表演时和尚作开山门,打扫庙院,烧香磕头,敲鼓、撞钟、击磬等动作,然后在院中仰卧大睡。柳翠随着鼓乐扭步上场,用纸扇敲打和尚脑袋,和尚起身,两人相戏,最后携手离寺而去。 要说第一类社火形式以表演为主的话,第二类则是说唱占主角,在板胡、二胡、三弦、干鼓的伴奏下,男女数人,或联唱,或分唱,也有对唱,形式多样。有以传统固定曲调演唱的节目,以唱为主,配以简单的动作和少量的道白。如表现生产生活的《摘豆角》、《摘棉花》、《摘花椒》、《织手巾》、《戏秋千》、《摘葡萄》、《闹五更》、《四季歌》等;表现爱情的《花亭相会》、《南桥担水》、《放风筝》等;叙事的《十里亭》、《扬州观灯》、《下四川》、《摆嫁妆》;历史题材、故事传说的有《走南阳》、《十盏灯》、《孟姜女》、《刘海打柴》、《放狐》、《包爷插花》等。 有以秧歌调表演的歌舞小唱,以十字花步且扭且走,舞之蹈之,歌之咏之,逗人发笑,类似活话剧。如《拾金簪》、《十月怀胎》、《转娘家》、《钉缸》、《十杯酒》等。 有特色浓郁的地方小调,音调与方言紧密结合,乡土气息浓厚。边说边唱,配以相关动作即兴表演,如《十道黑》、《看情人》、《鼠与狗》、《卖瓜》、《怕老婆顶灯台》、《小放牛》。乌龙头 [全部]
漳县民俗文化周边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