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山村
导航: 首页 山西 晋中 介休市 连福镇 刘家山村
刘家山村介绍
刘家山村
山西省太岳山的北麓连接晋中平原的高山丘陵之间介休市,有个山村.这就是刘家山.“金沙堡、银义安,比不上刘家山的一半半”,这是清朝年间广为流传于介邑东乡,且至今为市井乡民耳熟能详的一句民谣,形象地说明了介邑东乡刘家山村张氏家族以商贾兴、据资千万,成为富甲一方,蜚声东乡的史实。刘家山张氏家族的富有突出表现在宅院建筑上,为晋商文化之研究留下了诸多有形实物,以青石做基为特色的宅院几及全村,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晋商大院的不同风格。无论是高筑于“堡上”的混合型套宅,还是遍及全村的宅院屋体,均依势而造,形成错落有致的三个层次。所有建筑都以凿制规整的条石做基,数以万计的条石且并非当地之材,在当时道路交通不畅,运输工具缺乏的年代,欲将万余块条石运抵地处丘陵的刘家山,绝非易事,耗资之巨,可想而知。张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建于“堡上”的两个居住单元,即“圪洞楼院”和“新凤院”。建于龙背、坎宅巽门合乎风水学之“吉象”,宅门前筑有硕大的蓄水、防洪之“泊池”,意在引水补气,暗合聚财之意。长达百余米的条石路面,300年前就实现了道路硬化,通高3米、蜿蜒弯曲的“蜈蚣墙”,既是与其它建筑的空间分隔标志,更具防风沙、御盗贼之功能。圪洞楼院高大雄伟,隐设于宅门凿空处类似摆钟发条的弹簧,巧妙地利用了力学、声学原理,用颤音传声的悠远以达到提示叫醒效果,可谓之“民宅最早的门铃”。新户院门楼典雅别致,三层木雕饰件营造出“多子、多福、多寿”的意境。两个单元的主体建筑均坐北面南筑于台基,冬可“敞南甍、纳阳日、虞析寒”,夏可“洞北户、来阴风、防徂暑”。圪洞楼院廊前鼓形磉礅柱础硕大罕见,径长70厘米,高达40厘米,以高浮雕手法刻有鼓锦祥云、琴棋书画、尊鼎彝爵、万寿盘长。过肋门进厨院,餐厅地面下筑有构造慎密严实、做工精致考究、具有极强隐蔽贮藏功能的“地下金库”。新户院外院专设有单独屋体,精美础石上门框青油裹漆,猫头瓦当下檐椽雕梁画栋,“灵腾”匾额小巧玲珑,小屋空间专为供奉所用,墙体中央嵌筑通高1.2米土地龛,顶部和基底为精美砖雕,核心部分琉璃烧制而成。规制之巨、工艺之美、材质之特别,可谓是民居土地龛之极品。新凤院二门书有“修齐”匾额,蕴含“修身”、“齐家”居家理念。门头砖雕美轮美奂,尤以一组“老鼠偷葡萄”为绝。子鼠在民间有生命繁衍之意,与成串葡萄组合,隐喻婚姻美满、男女构精、繁衍不息、多子多福的生命主题,具有独特的精神慰籍价值。综观“堡上”宅院建筑群总体构思,屋体筑于龙背,负阴抱阳,坎宅巽门,挖池蓄水,补气聚财,对住宅风水十分讲究。整体布局采取南北为轴、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章法。一院之内北屋为尊,两厢为次,杂院为附,院间相通,细腻的内部格局,营造出祥和协调的居住环境,与封闭高耸的威严外观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外雄内秀”的建筑风格。建筑空间的定位与组合,遵从以家族观念为纽带的宗法礼制秩序,尊祖敬宗、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尊卑有等、主仆有分、内外有差,不失为研究晋商文化以及北方民居的典型实物。刘家山张氏宅院毗连全村,如嵌有“凝瑞”字样拱券大门的“保和堂”、二进院落“兴盛堂”、城堡式“守古风”大门的“有余堂”、“绵世泽”大门院,同治年间拆木料修平遥城隍庙的“转角楼院”、最早建造的第一幢院“仁寿堂”,以及祠堂、戏台、庙建、井房等。观音堂院内存活有一株粗达三人可环抱的楸树,先于刘家山村而存在,有民谣“先有楸槐香,后有刘家山”为证。这株树龄达数百年的古树名木为介休楸树之最,它见证了刘家山张氏家族的兴衰,仍将见证刘家山村的发展与未来。 还有6个地名与刘家山村同名:贵州遵义桐梓县天坪乡刘家山村上海松江区佘山镇刘家山村山东青岛即墨市温泉镇刘家山村山西长治长治县东和乡刘家山村山西长治长子县南陈乡刘家山村湖北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刘家山村 [全部]
刘家山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