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渠村
导航: 首页 山西 运城 盐湖区 大渠街道 大渠村
大渠村介绍
大渠村
大渠村位于关圣像转盘岗正西1公里处,为大渠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全村有683人,总面积1918.2亩。村内柏油路四通八达,巷道整洁,10(B)公交车从村中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村中农民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其余劳动力大多在城务工,主要街道设有乡镇中学“河东中学”和“标准示范小学”各一所,设有大渠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邮电所、信用社、电力管理所等部门。村入驻企业有“河东龙铝业有限公司”、“南国风光生态园酒店”等。 大渠村,又名大(tuo)村。东依西冯村、西邻寺北村、北靠董家营村、南旁王家营村,为中心低洼地带,每逢雨季发洪水,四邻洪水皆绕村四周而过,经村南渠汇入运城姚堰渠,因而得名“大渠村”,一直沿用至今。 大渠村具体起源于那个年代,现已无从考证。据村94岁高龄原住民周兆祥老人回忆,大渠村在清光绪之前,人丁兴旺,村里形成南周家、北周家、拜家、宋家四大家族,建有“华仙庙”、“药王庙”、“财神庙”三座庙宇(后均毁于抗战期间)和大财主宋家的宋家楼,又名大(tuo)村。 光绪年间,因旱灾弄饥荒,逃荒的逃荒,饿死的饿死,使村人口剧减;随后在民国十八年又因一场“霍乱”的大爆发,使得有名的大(tuo)村仅剩170余人。便有了随后的“大(tuo)村不大(da),小曲(相邻村)不小。”一说。 抗战期间,日寇占领宋家楼,以此为据点,发动侵略。智慧的大渠人,利用地道和日寇展开斗争,使得日寇的三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便有了后来“三进-”这一说。 解放后,划分行政区域,曾一度将西冯村和王家营村划归大渠管辖,统称“大渠村”,大(tuo)村又一度大(tuo)了起来。到了七十年代重新划分行政区域的时候,三个村子又各自为一个行政村,一直保持至今。 名胜古迹: 大渠村域内有一闻名遐迩的“河东书院”,坐落于大渠街道办事处后院。河东书院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后屡遭劫难,现仅存藏书楼。藏书楼位于书院四教亭后,坐北朝南,方形二层,砖石构造,歇山式仿木结构楼顶,通高近7米,底层面积81平方米,有砖砌拱形门洞可进入。二层面积38平方米,墙壁四周浮雕有鱼龙变化图案,十分精巧。明代河东名儒吕冉写诗赞道:“离城十里地清幽,南对中条起玉楼。坟典以来俱顿足,海山何处可寻头。” 据县志记载,河东书院原占地30余亩,有学田40余亩,座北朝南,沿中轴线向北,前有先门、仪门、讲经堂,堂前台阶上建有卷棚,台下栽松槐,东侧配崇义斋,西侧配远利斋。讲经堂北是五间的退思堂,堂东偏南是左曲房,堂西偏南是右曲房。过退思堂,为四教亭。过四教亭,即为藏书楼。楼上中间是祭祀三晋名贤的神堂,两旁是藏书的房间。藏书楼四周环以池水,名环池,池内种莲,可泛舟而行。环池以北是乱石滩,滩北有九峰山,上建仰止亭。山东名杏坛,山西名桃源。 山旁有砖井,叫源头,山下有四洞,曲折通往后山,洞名游仙。山上怪石磷峋,树木繁茂,左山名豹变,右山名风鸣。前人登藏书楼曾写有“怪石攒成九叠屏,层楼上倚六符星”之句,即指假山而言。在其两侧建有石榴园、葡萄园、牡丹园等,内皆有亭供人们游赏,最后有百果园和游息亭等。书院内殿宇庄严,亭阁傲立,小桥流水,园林清秀,环境优雅,风景宜人,堪称当地一绝。前人咏河东书院一诗,生动描绘其胜景:“胜地幽深草树新,开先卜筑待居邻。山连华岳环三晋,水带黄河见七津。剩有琴书期自得,不妨鱼鸟月相亲。渚莲径竹多风日,坛杏宫芹与暮春。”河东书院自建成至停办,历经明、清、民国三代,计423年,为当时晋南最高学府。 县志载:明万历八年(1580),张居正奏毁天下书院,御史李廷观改为“三圣庙”得免,万历十三年(1585)御史赵楷更名“崇圣馆”,万历十六年(1588)御史吴达可又更名“育才馆”。清初恢复河东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东道吴匡改名“河东中学堂”。辛亥革命后,又将其改为“省立第二中学校”,后又改为“省立运城中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10月奉令停办。沦陷后被日军占据,后被焚毁。除藏书楼外其余建筑均为废墟。但假山、石桥遗迹仍可辨析。 还有2个地名与大渠村同名:山西长治平顺县青羊镇大渠村福建三明泰宁县下渠乡大渠村 [全部]
大渠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