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社区介绍
-
牛首社区
- 牛首社区 牛首社区位于秣陵街道北面、牛首山脚下,东至将军大道,与太平社区相邻,与青源社区隔牛首山河相望,南至诚信大道,与长山社区为邻,西与谷里街道东善社区接壤,北至瑞景文华小区北围墙与南京市雨花台区高家库村相接。社区境内宁丹公路贯穿南北,佛城路横贯东西。南距禄口机场18公里,北距江宁区政府驻地约8公里。社区办公地点在利源南路55号牛首工业园内,南距街道驻地秣陵集镇12公里。区域内有了统宝光电,中电光伏,复地朗香,华瑞工业园,江南青年城,山水华门,瑞景文化,西铁电子等十余家企业,开发小区及河海大学分校。社区总面积10.23平方公里,总户数为1200户,总人口为3420人,社区内总劳力1908人,已就业14010人。 [沿革及主要领导] 由原水阁村民委员会于2004年8月20日改名成立。1996年之前一直隶属于江宁县东善桥镇,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5年成立牛首山文化佛教城(也就是牛首山风景区),1996年将水阁划入该风景区,隶属江宁开发区农村工作局管理。1998年江宁区政府将水阁村划入江宁区东山镇管辖,2002年划归江宁区百家湖街道。2004年6月改水阁村为牛首社区。2006年3月新一轮区划调整中,随百家湖街道划为秣陵街道辖区。 下辖马家、官塘、赵库、庙塘、水阁、菜塘、西汪、新民、印长、印塘、碾坊、阴墅、阮家、颜圣、高家庄、史家井、陈家花园、凹子、青年(五贵村)、西家善20个自然村。 [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旧时水阁村民靠种田、帮工、打猎为生,生活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吃饱穿暖,到勤劳致富,再到建设小康,生活质量逐步提高。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以后,通过上级扶持及自身努力,建造翻水机站,大兴水利,同时开荒造田、格田成方,不断改善自然条件。1994年水阁村投入近100万元,在新民组马场处修建一座大型秦淮河引水高架灌溉渠。埋设4米深地下进水涵管近1000米,引水高架凹槽最高达6米以上,省、市、区三级水利部门检验认可,彻底缓解境内10个自然村的农田灌溉问题。 农业发展带动工副业迅速兴起。1964年水阁村创办水阁大队林业队,利用闲置荒山种植桑树,利用水面养鱼,蚕茧和成鱼都获得丰产。1965年大队投入资金创办小窑。1974年以后又相继创办水阁沙厂、采石场、机耕队、建筑队、塑料厂、涂料厂、石粉厂。1986年,南京市环卫处征用该村姚凌山1200亩土地,作为垃圾填埋厂,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也有村民竟利用有机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喂猪,发展副业生产。同年水阁村经济收入已达到110万元。1989年与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合作,利用200亩荒山联营创办南京市隐龙山墓园。同年南京市中级法院征用本村废弃采石厂20亩作为市中级法院的法场。 1991年以后,村办工业大步前进。经市场调研投入资金创办隐龙山砖瓦厂、预制厂、自来水厂。1992年全村可支配收入达320万元。2001年江宁开发区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划拨58亩土地作为水阁工业园区(即现在的牛首工业园),资金投入3520万元,兴建标准厂房9幢,宿舍楼一幢,共计28500平方米。2005年社区投入500万元,在太平花苑东侧兴建了一座三层4800平方米的商贸楼。 2006年牛首经济已步入全新发展阶段,以墓园经济、标厂经济为抓手,着重强抓三产发展,发展商贸经济,2006年社区可支配收入达654.2万元。2006年社区人均收入8600元。是1980年人均收入不足400元的20多倍。原居村民因开发全部搬入太平花苑小区,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以上,拥有私人小轿车、面包车等126辆,拥有私人挖机、推土机等26台(其中挖机17台)。每百户电话拥有218(含移动电话)、电脑40多台,有线电视入户率100%。1995年以来,水阁村多次被评获为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至2006年底成为秣陵街道首富社区。近几年分别获得百家湖街道先进集体,先进党支部,秣陵街道双创有功单位,无刑事案件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江宁区文明社区,江宁区“十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江宁区老龄工作先进集体,江宁区先进党支部,南京市综合实力百强村,江宁区党风廉政建设进社区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 水阁村历史上贫穷落后,旧社会没有学校。1950年由全村人民集资出稻草、木料,盖起4间土墙草屋,建起水阁第一所小学。当时由江宁县第三区区政府派来1名教师,办起一个复式班小学,有学生30多名,1958年后发展为初级小学,有2个班2名教师,50多学生。1968年为普及小学教育,办起水阁大队第二所学校:史家井小学。该校有1个复式班1位教师,30多个学生。1970年又在水阁大队中心点附近新建20间校舍,建起水阁大队完小。1975年开设戴帽子初中,当时全校有小学10个班320人,中学2个班65人,教师19人。该小学还附设幼儿园2个班,幼儿教师3人,入园幼儿45人。1978年初中并入东善农业中学。1997年大队投资130多万元,翻建成全县一流的三层教学大楼,添制12台投影仪、15套现代化办公桌椅、12张多功能讲台,更换120套课桌凳,给幼儿园添制床和课桌凳及大型玩具。全校有10个班级,教职工18人,学生420人;附设幼儿园2个班幼儿48人。2002年该小学拆迁,学生和教师并入翠屏山小学。 1991年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开始实施,村民参保率较很低。后随着思想观念转变,每年参保率都在80%以上。2007年全面推广新型合作医疗,社区居民参保人数3351人,参保率达98%。2006年社区为解决一些因病致贫困难户,出台大病救助办法。即以人为单位,凡生病治疗费用全年累计超过5000元以上者,最低给予500元救助,最高将给予万元困难补助。1967年,水阁大队用林业队蚕房1大间作为医疗站,有经过培训的赤脚医生3人,1969年又从知青中留用1人。1977年大队新盖三层大楼,医疗站搬入大楼一层二间约100平米方内,医务人员3人,可收诊一般常见病人。2000年6月在新小学校门口建一座面积为130平方米村卫生院,医务人员发展到5人。2002年改称为东善桥卫生院水阁分院。2004年卫生院搬入太平花苑,改为秣陵街道牛首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医务人员7人。 2006年牛首社区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在雄厚的经济实力支持下,实行系列惠民政策。从股份制、老年生活费发放到合作医疗配比结算,承担居民小区的物业费用等,使居民物质生活大大提高。1992年投入90万元为20个自然村安装自来水;1993年开始每年投入37万元免去全村农户两金一费;1996年投入85万元安装有线电视。2002年社区大拆迁时,为方便上学学生交通问题,社区租用两辆大客,免费接送学生上学;同时对社区老、病、死者给予免费便用大客两趟并给予400元补助金。2001年针对“老有所养”问题,社区拿出30万元对男60、女55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老年人生活费,即女55,男60每月40元,70岁以上60元,80岁以上80元,90岁以上100元。随着社区经济总量逐年增加,近年对老年生活费同时逐年提高。至2007年,社区拿出62万元,提高老年人生活费补助标准:女55、男60每月为70元,70岁以上90元,80岁以上110元,90岁以上为150元。 据2007年统计资料显示:百户电脑拥有量达35%,合作医疗、低保、五保人员保障实现全覆盖,儿童入学率、中学升学率、有线电视普及率均符合创建要求。刑事案件发案率为零,社区居民全部入住复建小区。小区环境均符合创建工作要求,社区居民管理制度健全,社务公开率为100%。重大事务均由居民代表参与决策,民主管理工作达到示范村标准,社区居民对社务公开及民主管理均反映良好,满意率在95%以上。社区建立图书阅览室、健身室,成立老年大学、关心下一代协会、钓鱼协会、红十字协会等,每年组织放映12场电影,各项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文物遗存] 将军山古墓。将军山,相传明代葬有七十二位将军而得名。山南麓葬有朱元璋义子、黔宁王沐英将军墓。1959年春沫英墓被发现,出土一批精美文物,为沐英和元配夫人冯氏、续弦耿氏合葬之墓。近几十年来,又相继发现五六处沐英后人的墓葬。2002年10月,沐英家族群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另有陈家花园民间传说为反元义写首领北汉王陈友谅的后花园。当初陈友谅原打算在此建造行宫,因战争日紧、资金缺少和而告吹。原址还存有金池小鱼塘(养鱼的人)、温家山(用土堆的一个假山),皆因拆迁而不复存在。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