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源村
导航: 首页 福建 宁德 周宁县 浦源镇 萌源村
萌源村介绍
萌源村
萌源村座落翔凤山下,位于镇区东部,离县城5公里,海拔895米,周寿公路横穿村南,是东洋(三源一关)通往寿宁要冲。 萌源又称萌村,原先由薜氏拓居下竹柄(俗称薜家岭)。唐天佑元年(904年)萧氏祖先从竹柄(后称萧家离格)迁居萌源村,繁衍裔孙的户数、人口居全镇第二位。宋代,隶宁德县十六都。民国24年(1935年)6月,隶周墩特种区周墩联保。民国29年,隶周墩镇设萌源保。民国34年8月,隶周宁县狮城镇。1950年4月,隶周宁县第一区(端源区)设萌源乡(含萌底)。1956年底,萌源并入端源乡。1959年1月,隶端源公社,析出萌底,设萌源大队。1963年3月,萌源、萌底合并为萌源乡,隶浦源区。1966年8月,析出萌底,设萌源,隶浦源公社。1984年8月,隶浦源乡设萌源村民委员会。1995年,全村584户、3204人,设15个村民小组。 萌源村早期佛教盛行,村北的兴福寺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后几经修茸扩建,成为东洋鼎盛名寺,拥有大量田地和经书,僧尼多人,清光绪三年(1877年)寺西廊设书房和塾馆,东洋名人多在就读。萌源村肖氏宗祠建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后经康熙、乾隆、光绪年间3次修建,建成前后3座项链的祠堂,建筑面积1157。52平方米,内祀历代宗亲灵牌124尊,正座左侧祀薜氏始祖塑像,悬挂匾额46面,柱联24幅,威严典雅。康熙二十九(1690年),建造的凤池,长270米、宽6~9米,蓄水消防,洗衣洁物。清咸丰年间,村民萧高绫营建的土模结构汉堂厝,木柱128根,大小天井9个,房间50余间,为东洋最大的民房。1958年,建成公共食堂1座,面积2640平方米,供全村340户用膳,1960年食堂停办,改做生产队仓库及供销社门市部和医疗站。1990年冬,兴建石混结构的“延寿楼”1座,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为老人文娱活动场所。 萌源耕地多,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为全县主要粮食产区之一。1974年冬,开展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时,为改善农田灌溉条件和村容面貌,把村前公路旁小溪改道取直,流程从原来的1500米缩短为1080米,开拓公路新街道。1985~1991年,村内巷道2760米长,全面铺设水泥混凝土路面。1993年,铺筑公路新街道400米长、6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改革开放以来,全村建房屋125座,其中建筑3~曾钢筋混凝结构楼房40余座,用地面积14.070亩,村容成倍扩大,人均住房20平方米有的外墙贴磁砖,室内铺地毯。1993年,镇村联营金煽茶场200亩。1995年2月,动工兴建举洞岩引水工程,总投资70万元,砌造2个蓄水池容量360吨,引水渠道长3820米,解决全村3200人饮水问题。1955年,粮食总产量1256吨,亩产471公斤,人均口粮360公斤,农业总产值万元,人均收入3160.56元,有林地4000亩,其中集体林场2400亩,板栗530亩。全村有电视机518台,普及88.7%家庭。 萌源村村民历来有经商办企业的传统。清光绪年间,全村有私营茶坊18家,年加工精茶几百箱,销往南洋各地,这期间村中街市颇兴,有各类小商店20余间。民国时期,商店随着茶市的浮沉而兴衰。解放后集市复苏。改革开放后渐趋兴旺,全村新旧街道有各类商店68间,镇村联营茶叶精制厂矿1家,合伙经营茶叶初制厂3家,私营陶窑2家,车辆修理店铺间,电器维修店员间。外出厦门、上海、汕头、广州等地经商办企业管理730多人,占人口总数的23.1%,年收入团760万元,其中资金达10万元以上30多家,百万元以上5-6家。 萌源村民一向重视发展社会事业。清代均以私塾训蒙教诲子孙。民国时,借用肖氏宗祠启作国民学校教室。村医肖廷扬、蛇医肖昌宽深研医术,开店和行医诊疗。1950年,设立萌源小学。1956年,成立萌源村联合诊所,1958年改为大队保健站,1987年升为萌源卫生分院,为全县仅有的1所村级卫生分院。1981年,村民集资15万元、国家支持补助6万元,新建萌源小学校舍3座,用地面积4400平方米。1992年1月,萌源在全县率先成立“萌源村教育奖励基金会”,每年提取数千元资助考入县一中以上学生及部分教师;同年,萌源完全小学升设浦源学区第二中心小学,设10个班级,学龄儿童全部入学。1995年,全村有正副处级干部6人,高级知识分子3人,正副局级干部34人,大学本科毕业生28人。 [全部]
萌源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