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张家庄村介绍
-
北张家庄村
- 北张家庄村位于莱城东12公里,万福山南麓,东邻东沈家庄,北依万福山,西接邹家埠,土地面积为1458亩,360户,1060口人。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孝义保•张家庄”。据《王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王姓由河北省枣强县迁居南苗山村,再迁至此。张姓早居,以姓名村为张家庄,因重名,冠以“北”字。 抗日战争初期,北张家庄村隶属大铜乡;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乡镇撤销,化大区为小区,以区辖村,北张家庄隶属孝义区;1945年莱芜县改地名区为数字区,北张家庄村隶属第八区;1955年隶属万福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北张家庄隶属矿山公社;1985年隶属孝义乡;2000年并入凤城街道办事处。 北张家庄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刘、王两姓早迁,人口各半,亓、吝、邢、李四姓后迁,人口最少。但是村民不分宗族和人口多少,总是和睦相处,尤其是红白公事都聚在一起办理。 北张家庄村地势南北凸、中间凹,一条大河中间插。若是夏季一到来,大雨倾盆下,山洪滚滚大浪淘沙。村北凸起的地带渐渐升高,再往上爬就是万福山了。南凸之处是“十八里岭”。从长安村到薄板台约有十八里,故名“十八里岭”。原205国道从此通过,是一条最早的公路。 北张家庄的村民种地是行家,经商也是赢家。解放前有刘书训、刘书向的两家油坊,王汝宪开的馍馍坊,还有糕点、面食等作坊。在外做生意的也很多,如吝玉山就是经常跑淄博,最早买回橡胶独轮车,也是最早骑上了自行车;王士成在红山生意也很兴隆。 北张家庄村是老革0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老党员王元祥、刘则孔、王新奎、王焕民、刘冠儒、刘贞儒等,秘密组织群众,开展敌后斗争。他们经常登台表演抗日节目,激发群众的抗日斗志。当时刘则孔受党组织的委任,为“伪村长”。他一面应付敌人,一面掌握敌情,研究对敌策略。由于叛徒出卖,三山据点的鬼子让他交出0,他坚贞不屈。敌人用绳子拴住他的脚往井里吊,他毅然说:“不知道。”凶残的敌人开枪了,他倒在血泊里,敌人还连捅数刀。人们望着烈士的遗体,失声痛哭。刘冠儒的长女和刘善儒的长女也死在了敌人的屠刀之下。 在革命战争年代,人们奋起抗战,英勇杀敌,英雄人物不断出现,刘纪儒、李夫贵就是其中的两位。刘纪儒在一次战斗中,不怕牺牲,英勇拼杀,一片炮弹钻入他的肺部,肺部严重受损,开刀割除一半。李夫贵是某侦察班班长,在一次侦察中被敌人打断腰脊椎,造成双下肢瘫痪,只能两手撑地爬动。两人均为一等四级残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张家庄村民在党的领导下,1954年部分农户加入初级社,刘欣儒为社长;1955年全村农户全部加入初级社,1956年由北张家庄、邹家埠、近崮、沈家庄、长安、磨山六个自然村加入高级社,刘司孔为社长;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以集体力量修水库、治山岭,红红火火。可到了1959年、1960年、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人们的生活明显下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自1958年以来,靠集体的力量先后修了三个较大的塘坝(即安子沟塘坝、井子沟塘坝、南沟塘坝),数十个小塘坝,机井数眼。配套最完整、工程量最大的要算王云法经销处的机井了,有扬水站两座(现已失修),拦河坝一处。村西有一座较大的水渠,渠墩25个,墩宽2米,用花岗岩垒砌而成,最高的有15米,渡槽为半圆形,直径两米,远远望去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河面上。所有的麦田、果园都能得到灌溉,干旱之年也能保证丰收。南沟大坝不仅能使万株板栗喝上充足的水,而且数百亩花生也能保丰收。 北张家庄村地处山区。常言说:“山区待要富,封山、造林、栽果树。”每届领导班子,首先抓好封山育林。村支部书记邢曰圣、村长刘绪孔,带领村民在万福山的南半山栽植了松柏树,覆盖面达90%;同时在万福山脚下栽植20多亩的苹果园,由技术员刘训杰具体管理,增加了经济收入。农业学大寨时,搞深翻整平,平整麦田100亩,山岭薄地百余亩。1986年规划了40个大果园(每个果园2-3亩),实行承包。1987年又规划了200多个小果园(每个果园1亩多),也同样承包。从此果园连片,香飘万家。1989年在河边的荒地上进行划片植树,均进行承包。现在望去,沙粒杨高大耸立,夏天一到,真是一片绿的海洋。 1993年,王俊海书记又在南沟塘坝周围规划了板栗园,村民挖坑整穴,种植了数万株板栗,三年后就得到了较好的收益。1998年又上了几个塑料大棚,刘才林、王秀全、王秀新每年纯收入上万元。2000年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麦田改种了生姜、大蒜,栽上了数万株红提葡萄,2002年王开力栽种的红提葡萄就收入千余元。 北张家村的一条沿河道直通205国道,建有两座较大的桥梁,一座是“富民桥”一座是与邹家埠村接壤处的桥。全村拥有20多台拖拉机,30多辆农用三轮车,5部小轿车,百余辆摩托车,都使用这条路,既方便了群众交通,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北张家庄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民国三十二年,北张家庄、磨山、近崮、邹家埠四个自然村,联合修建一所邹家埠小学(在福山小学前),由刘学毓当校长,聘请了孝义楼村一位刘老师。他严加管教,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如王元祥、刘冠儒、刘济孔、刘贞儒、王新奎、王焕民等,均成为国家栋梁。 解放后,又在村中建立一座小学堂,房屋6间,设一间办公室,两口教室,一、二年级和三、四年级两个复式班,有陈、吕、孙等老师相继任教。1958年,由于学生增多,党支部与村委研究决定,在村西建屋14间,学制5年,新增民师5人,实行民办公助。在这期间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985年全龙崮管区12个村的村民集资70000多元,新建了福山小学,房屋40余间;又购置了上万册图书,新增教学仪器(包括音、体、美器材)千余件,投资50000余元。 北张家庄村环境优美,犹如一座大花园。沿河两岸高耸的白杨树、细丝垂柳,村中一排排整齐的新瓦房,宅旁院内郁郁葱葱的槐树、榆树、梧桐树、香椿树等,家家窗前摆放的各种各样的鲜花,使村庄充满生机。村中有数株上百年的国槐(现存三株),树干虽空,但还是顽强地生存着,犹如一位弯背老人坚强地支撑着。在村西南修一土石庙,年代不可考。四周有四块较大的方石支撑,上面平铺几块光滑的大料石,顶端道士帽式样,并镶嵌着花纹,小而别致。两旁植两簇月季花,非常茂盛。村北角有一条小河,泉水终年不断,流经悬崖之处,发出哗哗的响声,相隔几千米外,都能听到清脆的旋律,因此得名“宝贝哗啦泉”。 北张家庄是艺人之村,有很多能工巧匠。20世纪50年代,兽医刘贤儒,四乡远近闻名,治疗牛、羊、猪病,可谓药到病除。他的土方“草木灰加老枣树皮灰治小猪拉稀”流传至今。刘立远不仅开大石料是把好手,而且细刷料石特别光滑,打地基也是又照线又顺眼,他最拿手的是打碾磨,附近村的农户都用他的碾磨。年轻一代有刘兴水、刘兴奇、刘兴好、王俊先、王开保等,能看图纸,绘图纸,能建筑高楼大厦。 北张家庄村也是文艺之村,自古就有登台演出的传统。尤其是在“0”期间,团支部书记王云清是业余宣传队的队长,王士新为导演,演唱《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观众无不喝彩叫好。 北张家庄村经济发展势头很好。王云刚、刘立营、刘子福等养鸡专业户正在兴起;养蜂专业户刘学林,收到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养蘑菇专业户刘兴义,经济收入相当可观。放牧更是该村的一大特色,全村约有40群羊,多者一群80只,少者也有20只,经济收入相当高。从2000年起,人均收入达到2850元。 为把北张家庄村建设得更加繁荣,全村人民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艰苦奋斗,勇攀高峰。 还有3个地名与北张家庄村同名:山东青岛胶州市李哥庄镇北张家庄村山东青岛莱西市水集街道北张家庄村山东青岛平度市崔家集镇北张家庄村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