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漫子村
导航: 首页 山东 莱芜 莱城区 苗山镇 小漫子村
小漫子村介绍
小漫子村
小漫子村(文革时曾更名为红星大队)位于莱城东北17公里,镇驻地东南2公里处。地处山区,辛泰铁路北侧。村南邻上朱家店村,北依大漫子村,东与高上坡一岭之隔。全村现有140户,412口人,土地316亩,山场1000余亩。 据陈氏墓碑和村碑记载:清康熙年间陈姓由陈家峪迁此建村,因村小,邻大漫子,以村名村,故名小漫子。全村原有陈、王、高、谢、尚、吕、李、侯、池九姓,其中侯、池两姓为独户,池姓已于“文革”期间迁回原籍辛庄镇,侯姓后继无人。 据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全县划为10个区,小漫子隶属石磨区后坡乡;1941年莱芜县划为三县,小漫子村属石磨区黄土乡;人民公社建社前,该村仍属石磨区,但乡制已撤,入漫子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苗山人民公社,该村属苗山公社漫子管区;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为苗山办事处;1985年撤处分为苗山、见马两个乡镇,小漫子仍属苗山镇漫子管区;2001年10月,见马、苗山、常庄三个乡镇合并为苗山镇,小漫子隶属未变。 陈姓由陈家峪村来此建村不到10年,高姓即由高上坡村迁入,在村南小河转弯处建房入住。到清朝末期,除池姓外,其余六姓均分别由祝上坡村、杨家横、塘上坡、蔡店、侯家台等村庄陆续迁入本村,池姓一户为陈效阳一家扛活而在土改前迁入。 到土改前,陈姓已繁衍为五大支系(以祖坟墓地为分支)。其中陈效阳一家最富裕。他有两子,长子陈圣勉,抗日战争时期在当时的黄土乡里做革命工作,解放战争初期被派遣南下,建国后在湖北省武汉市工作,后离休。次子陈佃成在家务农,解放前夕曾当过私塾先生。有座四合院,北屋、东屋、西屋、南屋都是瓦房,房顶和房檐上装饰着飞禽走兽,显得古朴典雅,气派非凡。这座老式宅院现保存基本完好,房屋门楼虽经多次修缮,但旧貌仍依稀可见。 村里1946年以前没有自己的党组织,是同祝上坡村一个支部,但秘密加入党组织、积极为党工作的就有7人。解放前这个村共有11人参军,其中两人提干,4人光荣牺牲,两人光荣复员。从建国到2001年全村共有l2人参军。其中一人升入军校深造。现为北京部队某团团职干部。 村里原没有学校,1961年前本村的学生都在大漫子完小读书。1961年村里建起一所小学,先后共有七位公派教师任教。1977年后由两名该村民办教师任教。直到1992年8月学校合并到大漫子联小。自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全村共考取大中专生19人。 通往村西农田和进山的生产路有3条,其中两条过铁路涵洞,一条是便道。铁路往西的土地粘性土质且高低不平,严重缺水,十年九不收。1958年-时,曾在西土驴子沟打过一道拦河坝,但由于地质问题没有成功。1963年到1965年春,村里又在西沟和牛栏地两处各筑拦河坝两座,基本解决了西部地块的浇灌问题。1965年春至1967年冬,莱芜县委县政府曾派粮食局局长刘仲明任组长工程技术人员为骨干的县委工作组,驻村开展农业学大寨工作。工作组不辞劳苦,同群众同吃同开挖了西沟至村北的灌溉水渠1000多米。同时莱芜三中的广大师生,帮助栽植刺槐10万余株,松树l万余株,苹果树300余棵。这些为该村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972年冬至第二年春村里修筑了后洼子坝。1979年冬至1981年春,由原漫子管区组织全管区8个大队的数千名劳力,用时一年零3个月,建成了大夹峪水库。1984年架设了300余米的动力线,安装了电机水泵,引水灌溉,为村里的粮食大丰收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此后,又在村南西沟和南沟交汇处,挖了一个能蓄水1000多立方的长方形水塘,并建了机泵房,埋设了通向南铁山子的扬水管道,计划在山包半腰铁路北侧建一个蓄水池,用以浇灌村南的所有农田,改变这部分地一直浇不上水的局面。 村里大多数农户都养着母猪,有的户养有四五头母猪,每年出售生猪都在百头以上:如今全村有养鸡场3个,养猪场3个,饭店四家,石材厂1个,摩托车修理部1个,生姜购销专业户1家,粮食、饲料运销户3家,小卖部3处。 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全村都盖起了砖石结构的红瓦房,吃上了甘甜的山泉自来水,家家有电视,80%的户安装了电话。村里现有大型运输车5辆,12马力拖拉机5台,农用运输车22辆,各种抽水喷灌机械40多台。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全部]
小漫子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