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山一村
导航: 首页 山东 莱芜 莱城区 苗山镇 苗山一村
苗山一村介绍
苗山一村
南苗山成为四个“村”,是1955年成立先锋社时,分成了四个“小社”而后是“大队”,逐步演变而成的。从东往西依次排序,该村在东部,为苗山一村。 苗山一村村民具有勇于抗争奋发向上的献身精神。1938年,苗山建立了最早的党支部,书记为王其敖。王其敖,字冠英,苗山地区最早的0员,领导人。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抓往东北,-下煤井挖煤三年。其间仍未停止革命宣传工作。逃脱后,归队继续积极领导了当地的抗日武装斗争。解放后曾任辽宁省委办公厅主任等职。文革中受-致死。1979年后平反昭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青年积极参军参战,其中有张希贤、王保芝、王恒芝、王传英壮烈牺牲。1941年,盘踞在见马据点的日本鬼子“扫荡”苗山村,抓走了8名村民,均杀害于见马据点。这更激起了村民参军参战的热情,涌现出了更多的参战英雄和支前模范,如王太一、王冠芝、刘日章、王余禄、王其范、王其芝、王冠道、王成汝、王春芝、刘学文等。新中国建立后,苗山一村的村民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爱党爱国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1947年实行土地改革,1953年成立互助组、而后成立初级社、高级社,进入人民公社,走上了集体化道路。用集体的力量,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20世纪70年代,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大大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一是扩大了农田面积。其中最大的工程是东河改道造田。1975年秋季开始,先是在东岭脚下凿渠改河,接着在原河道沙滩上压土。在这项工程中,全村不分男女老少,铁钎凿石,肩挑手推运土,大干两冬春,在河滩上造出了80亩良田。值得一提的是女社员王翠玲,年方17岁,因塌方不幸被压在土块下,伤及神经,落下终身残疾。 二是兴修水利,1971年前后在村南打机井两眼,并架设一条长约250米的渡槽,在村东建扬水站一座,使村南、村东的土地都浇上了水。因河水位下降,水不够用,到了1990年,村委又在村南河中新打一眼深8米、直径10米的大机井,并铺设了地下管道,修筑了地上水渠。水管、水渠四通八达,提高了灌溉率,为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基础。1990年为解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问题,村里成立了一支“益发队”,及时为农户提供统一的耕播、浇灌、脱粒等农业生产系列服务,深得村民欢迎。此举也是当时村里的一个创举,体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特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苗山一村的经济发展步伐大大加快。村里借助交通便利和有集市(莱芜八大集市之一)优势,大力发展了工商服务业及运输业。1993年,村委统一规划,建起沿街商品房,全部租赁给个人。如今沿街店铺林立,百货、餐饮、服务、加工、修理等样样俱全。其间,有16户村民自筹资金盖起了沿街商住楼。该村现有三轮车、拖拉机、大卡车等大小运输车辆40余辆(部),农闲时跑运输经商,农忙时拉粪、运庄稼,代替了原有的手推车。村民家家户户养猪、养鸡。为鼓励和支持养殖业的发展,1998年村委在村东南苗颜路东侧建起畜牧小区一个,现已有4户养殖专业户人内集中养殖。此小区占地面积7亩,已成为重要的商品猪集散地。村民在致富路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3400元。 抗日战争前,村0有王姓富户所建砖石结构小楼两座,为当地一景。据村中王姓老人回忆,这两座楼约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三层10米见方。这两座楼在当时的民宅中可谓是鹤立鸡群。时人讲起此处时,称为“楼里”,这一称呼在今天仍可听到。抗日战争期间,为避免日寇利用这两座楼安据点,在0组织的领导下将楼拆除。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村民住宅集中于205国道以东,仍是土坯为墙,麦秸履顶。80年代以后,民居逐渐向东“槐树岭”一带扩展,目的是少占良田。此时所建房屋已多为砖瓦结构,一栋比一栋气派。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村中有经济头脑者则多在大路两边兴建商住楼。 1972年,村中开始通电。此后,电灯、电磨、抽水机、脱粒机等陆续使用,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现全村户户有电视机,并于2000年开通有线电视,电话拥有户数也达到了70%。 办学条件不断提高。1958年以前,村中儿童都到苗山完小上学。后因生源增加,容纳不下,村里便于1958年办起了小学。1962年后合并于苗山完小。1994年同另外三个村及北辛庄村重建了镇中心小学,之后不久达到了市级规范化标准。适龄儿童100%入学,1985年就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苗山一村考出去的大中专生已有30人。2000年,该村女大学生王金峰大学毕业后,自愿援藏支教,深得村人赞誉。齐鲁电视台对其进行了跟踪报道。 勤劳、善良、智慧的苗山一村人创造了不平凡的过去,他们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全部]
苗山一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