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埠村
导航: 首页 山东 莱芜 莱城区 寨里镇 张家埠村
张家埠村介绍
张家埠村
张家埠村位于莱城西北30公里,地处张埠岭脚下。东距寨里8公里,西至金井1.5公里,村南3公里为水北西村,东临宋家埠,北接公家庄,耕地823亩,212户,643口人。 据《张氏谱》记载,明朝末年,张姓由章丘县沙沟迁此,柳姓早居,因临宋家埠,故随名柳家埠。后张姓人丁兴旺,改称张家埠。亓、沈、朱、周、程、宋姓陆续迁来,和睦相处。张、亓、沈三姓居多,柳、周、朱三姓已九。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载:“北平乡‘张家埠。”据《寨里史志资料》记载,民国初期,该村属莱芜九区肃然乡;1941年5月,莱芜实行三县分治。撤销八、九区,划为地名区,该村属水北区;1951年3月,莱芜县改地名区为数字区,水北区改称十四区。该村隶属十四区五合乡;1955年10月,又改数字区为地名区。十四区改为水北区。早年,加入初级社;1956年10月,水北区设水北、太平两乡,该村隶属太平乡;同年转入高级社;1958年3月,撤销水北乡将原来水北、太平两乡合建为水北乡,该村属水北乡;1958年10月,由寨里、水北两乡,成立寨里人民公社,该村属寨里人民公社的太平管区;1980年11月,组建方家庄管区,该村属方家庄管区;1983年,由张埠大队改为张家埠村。组建了村委会;1984年3月,实行机构改革,撤销了寨里公社,建立了寨里办事处,辖寨里镇及公王、太平、水北三乡,张家埠村归太平乡;1985年11月,撤处建镇。原一镇三乡改为四个片,该村隶属太平片;1987年10月,改片为管区,该村属太平管区至今。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利用地理优势,我军在这里建立了根据地。借助有利地势,巧妙与敌人周旋,伺机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此处发挥了巨大作用。由于地块非常零散,耕种困难,1976年10月,寨里公社领导审时度势,决定“会战张埠岭”。把高低不平之地,削高填洼,整成了每块20亩棋盘似的大块田。这一年,村里通了电,安了电话,实现了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愿望。地平了,寨金路从村前经过。村里的东西前街,与村中心硬化了的主大街形成十字路。公路两侧皆修成住宅、经商两用房,自1979年实施村庄规划始,南北中心大街为主街。东半部和西半部各有两条南北街,村中又有一条东西主大街,与南北中心街形成十字路,南半部和北半部各有两条东西街。住宅区分为32方,每方8户,均临大街,可谓交通便利,整齐对称,布局美观。 1947年土地改革,村民开始有了自己的土地,为了安居乐业,摆脱贫困,首先开展了以治水为中心的建设工程。虽历尽千辛万苦,但未取得明显效果。1962年前后,村民们又挣扎着度过了艰苦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直至1969年春,群众在村西四百米处的小西河上游,筑起了一座小型水库,修6米多高,170多米长的大坝,筑成扬水站,抽水浇田,缓解了部分地块的旱情。1969年秋,雪野水库的水流到该村,大部分地块都能浇上水,村民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但如遇久旱,渠水流不到这里就没了。真是远水不解近渴。1976年,村民们在小水库下游,又修筑了一个小型水库,将村西的黑湾和白湾,连成了连环水库。同时,两个水库还能适时蓄一部分雪野水库的来水。1978年,莱芜县委为了解决这一带缺水问题,发动几个公社的民工,在北庵村西,修筑公家庄水库,库水能浇灌13个村庄的土地。水库修成后响应县府号召,该村顾全大局将村北100多亩土地,拨给了公家庄村的移民。从此,本地带缺水问题才基本解决。党支部一班人为了节约土地,将本村西两个水库改造成了可耕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村种植结构调整,村民们需水更多,单靠水库的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党支部一班人又带领村民齐心协力,打机井12眼,架线安装上电机。从此,张家埠村民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当家水,彻底解决了浇地用水问题,生活水平才不断提高。 张家埠人历来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与传播。清朝时期,就有张氏兄弟二人,拜孔子的后裔为师,中举人和秀才。皇上赐“龙头碑”。此碑帽为双龙戏珠围绕“圣旨”二字,中央碑文,四周雕龙,誉震四乡。此碑毁于1957年。张家埠早就有人开办私塾,教书育人。能说上来的有:张延庆、亓友祥、张金元、张金皆、亓隆久等人。1939年,始建了张家埠小学,亓隆久任教师,后来亓效堂任教,兼作地下工作。1950年成立五合乡,乡址在宋家埠村,因张家埠有文举,宋家埠有武举,文武结合,在宋家埠村建“张宋埠小学”,后改为“明德小学”。1963年,小学迁回本村,校址在村东南角,由尚增珂任校长。村委见校舍简陋,又建了“张家埠新校”。由王洪胜任校长。1982年,重建为砖石结构。1989年8月迂回宋埠小学。1994年,又出资出地,在宋家埠村后合建了高标准的宋埠联办小学,达到了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自该村有私塾至今,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地级以上干部有亓克昌、张梅林;县级干部有:亓路海、张梅芳、沈志远,有大中专毕业生百余人。仅从事教育事业的就有10多人。张家埠村有个戏班享誉四乡。关帝届拆除后,在其旧址上,砌了戏台,村委购置了部分乐器。每到农闲时,自编自演节目,宣传党的政策法令,受到乡亲的一致好评。随着电视的普及,戏班于1979年解散。 张家埠村党史较长。亓效堂于1938年入党,与薛印修(书记),陈爱勤(宣传委员),薛恩修(教导员),成立了张埠村第一个党支部。1939年4月,在唐王许村成立了肃然乡公所,亓隆久任副乡长。尔后,又有一大批同志入党。他们不怕抛头颅,洒热血,秘密地为革命工作。 张家埠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张家埠村组织小车队、担架队积极支前,跟随部队转战南北。优秀青年积极报名参军,有的壮烈牺牲,有的身负重伤。早期入伍的有:亓文安、张洪积、亓路海、亓文辉等。后来亓路海转业到安徽省宿县地委信访办工作,亓文辉转业到江苏省徐州市-看守所工作。烈士有亓平昌、程增培、程焕章。解放战争时期,张洪业、张梅香等,随大军渡江南下,张洪业曾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后勤部供给处处长,立过二等功。张梅香后入朝作战,他与黄继光同在一个连队,多次身负重伤。黄继光同志牺牲后,他与黄妈妈合影留念。胸前佩戴着四枚勋章。1948年11月,张学亭参加平津战役时任连长,身负重伤。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连在村东北大峪岭上,袭击日军,张家埠村游击小组,冒死参战,活擒一伪军。至今还传颂着当年他们打鬼子捉0的动人故事,革命老人回忆当年碾军粮、摊煎饼、做军鞋、纳鞋垫支援解放军的感人事迹,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又仿佛回到了当年的艰难岁月。建国以后,适龄青年踊跃参军。1956年张梅俊等人入伍为海军,编入南海舰队。他在部队里勤奋好学,考入大连军官学校。毕业后获中尉军衔,分配在北海舰队。转业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程师。张家埠村民,对国家尽职尽责,毫无怨言,功不可没。 张家埠剪字剪纸艺术发展较快,大多反映乡土民情。名医张金策,救死扶伤,誉满四邻八乡。张家埠村人高寿。民国初,张玉田86岁。解放初期,亓若禄之妻97岁。不少人80多岁仍劳作不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亓若菊一家“五世同堂”。民国时期,村西南有张延照、张金章的四合院,20多口人。你尊我敬,知书达礼,深受村人仰慕。亓文柱兄弟五人都精于木工。他们所绘图案逼真,更善精雕细刻。所凿卯榫,不用加楔,技术精湛,堪称一绝。关帝庙东,清朝末年,张洪胜分别建榨油作坊。1980年,村委遵照上级指示,顺利完成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们买上了彩电,安上了电话。有的买上汽车、三轮车、拖拉机,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1985年,村委又用传统手工,建一砖窑厂,年产砖近百万块。1997年,在原厂南部,出赁土地100亩。由昌邑人出技术和设备联营建了张家埠大型窑厂,仅用两天就建起50多间水泥石棉板厂房。用先进的设备和烧制技术,日产生坯10多万块,产熟砖7-8万块。用民工300余人。仅厂内使用的拖拉机、三轮车就60多辆,运砖的汽车拖拉机络绎不绝,大大推动了该村经济的发展。张家埠村是一个文明、富裕、美丽的村庄,村民们正在更新观念,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张家埠村的明天一定更加繁荣昌盛。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还有2个地名与张家埠村同名:浙江省衢州龙游县湖镇镇张家埠村山东青岛平度市东阁街道张家埠村 [全部]
张家埠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