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渔池村介绍
-
东渔池村
- 东渔池村位于莱城西北25公里,东南距寨里镇政府驻地3公里。黑龙河西侧,羊丘山以东,南与宜山接壤,东与公王庄村隔河相望,西南方与戴渔池村比邻而居,村的正北与西北分别是郗渔池村、大渔池村。全村共有120户,365口人,耕地270亩。 据史志记载,明洪武初年,苏姓由-县迁此建村,因村址在鱼池泉东,故名东渔池。村内原先有焦、秦、苏、田四姓居住,现村中仅有苏姓一家。 东渔池村,民国初年属寨里区(第八区)、水北区(第九区);1951年属第十四区;1958年属寨里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办事处;1985年10月办事处改为镇,该村属寨里镇至今。 东渔池村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期间,村人争相父送子,妻送郎,哥送弟参军、参战,村民苏孔绪的次子苏孝之,刚度完蜜月,妻子送郎参军。苏孝之入伍前,以诗名志:“驰骋疆场把敌杀,热血男儿踏海涯。誓为儿女安华夏,粉身碎骨何惧怕!”如今读罢这首荡气回肠的诗篇,不能不令人为这位深明大义、高风亮节的青年人的高尚情操所折服。苏孝之入伍后,在1952年浙东白沙山战斗中英勇牺牲。田怀英大娘将自己的独生子田常德送往前线,希望他多杀敌多立功,以此回报父老乡亲。最后在淮海战役中光荣牺牲。苏明之老人慷慨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送子保家卫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遂将自己的次子苏汉松送往前线。苏汉松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屡建战功,在淮海大战中光荣牺牲。 东渔池村也有着自己的文化历史。苏希之是一位颇受人尊敬的民间艺术老人。他绘制的《十八层地狱》图,在大街上进行画展,博得了众人的喝彩。 1942年当抗日战争处于最困难的时候,0员苏孔恕、苏林之、苏全福,不怕敌人的威胁,毅然组织村民做军鞋,送给养,支援前线。他们夜间巡逻站岗,发现敌情及时向部队回报。当年秋天的一个晚上,我寨里区区长张贯中来到村长苏全福家里了解近几天的对敌斗争情况,恰巧寨里据点大汉0头子苏亦奎也领着几个爪牙来到村里。机智的苏全福立刻把区长藏在房屋里间,盖上被子,以爱人有病,早已入睡为由,躲开了敌人的搜捕。 东渔池人一向重视教育事业。1950年至1960年东渔池就与戴渔池村联合办学一处。后又与戴渔池村、郗渔池村、大渔池村四个单位联合修建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高标准的三层教学楼的学校一处,学校里能容纳12个教学班,配有仪器室、图书室、微机室、音乐室、实验室等设施。自恢复高考以来,全村有十几个人考取了各类大中专学校。 东渔池村村小地少,现在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七分地。有1/3的土地是山岭薄地,且水源短缺,只能靠天吃饭。村南的部分稻田,每年也只能收入一季。由于经济来源有限,村民生活条件较差。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村里推行了土地承包到户,调动了农民搞好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逐步改善。现在全村120多户,家家都看上了电视。全村近90%的户安上了电话。半数以上的农户购置了农用汽车、三轮车、摩托车、拖拉机等。如今的东渔池村,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多数户都盖上了新瓦房,全是砖石结构。从1995年春至1997年,村两委班子在镇及管区领导下,经过思想发动和积极努力,搬迁10多户,拆除房屋100多间,动用大量人力物力。1995-1997年,在村的北侧修通了连接O九公路的村级公路一条,宽八米,沥青路面。沿公路两边,盖起了一处处商店,村民在这里或经营餐饮业,或加工业,生意十分火爆。相信未来的东渔池村会变得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