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石臼村
导航: 首页 山东 莱芜 莱城区 茶业口镇 下石臼村
下石臼村介绍
下石臼村
下石臼村位于莱城北35公里、镇政府驻地南8.5公里处。西北邻上石臼村,东南邻下迷马镇村。全村现有住户163户,人口456人,耕地373亩。 相传唐王李世民东征途经迷马镇(村名)误人此峪,当时唐王将其舅父舍到这里,故称舍舅峪,后称石臼峪。此峪中现有村庄3个,从西北向东南依次是:船厂村、上石臼村、下石臼村。 据《孙氏谱》记载,明万历年间,孙姓由西嵬石迁此建村,因址在上石臼,以村名村,故名下石臼村。建国后,曾误写为下石究,1988年经标准化处理,复称下石臼村。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堡•下石臼”。下石臼村,民国初年以前属石城堡;1936年6月属汇源乡;1942年隶属抬头区;1946年8月属雪野区腰关乡;1949年属茶业区腰关乡;1955年入初级社,1956年莱芜县划为二十四个人民公社,下石臼村属茶业人民公社;1984年属茶业办事处腰关乡;1985年撤处并乡分为茶业口、腰关两乡,下石臼村属腰关乡;2001年合乡并镇,属茶业口镇。 进村公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下迷马村沿小河过蚕姑庙,一直通到村南端;另一条是上世纪70年代末新修公路沿水渠进村。两条公路对村南实验田,形成合围之势,大大方便了农作物的运输。 1981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种植业一直是这个村庄的主要支柱,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地瓜为主。小麦亩产曾创全公社最高单产,公社曾在村南实验田中培育出优良的小麦品种。经济作物以花生为主。进入21世纪以来,村民为了创收,积极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下莱芜、上博山学习种植经验,有三分之一的耕地改种西瓜、姜、大蒜、蔬菜、棉花等经济作物,大大提高了耕地的含金量。 村中经济树木多种多样,柿子、花椒、梨树、苹果树、板栗品种繁多,现共有果园8处。花椒树是本村最主要的经济树木,每户均有花椒树,它是本村主要的经济来源。产量最多的年份,花椒曾达到20吨。其中产量达千斤的户就有四家。夏秋之交,若到田野一看,满山遍野,红红绿绿,到处弥漫着花椒的香味。深秋时节,虽有寒意,但当你看到遍野的红彤彤的柿子像一个个灯笼挂在村庄的四周,你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今年又是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年。 下石臼村民自古勤劳耕作,然亦不乏经商之精明。耕作之余,心灵手巧的工艺人不少,如木匠孙兆生、孙兆刚,油房主孙兆营,石匠张元银等,在周围一带小有名气。民国时期的张希庆,上青岛、下济南,贩运烟、酒、糖、茶,更是尽人皆知。近年来,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贩木材者、泥瓦匠等应有尽有。农闲时节,若到村中主要街道走走,像走在集市上一样,热闹非凡。近几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拖拉机新添4辆,汽车2辆,小轿车l辆,其他机动车(三轮车、摩托车)四五十辆。电视机户均1台。其中包工头孙启原,花椒贩张元利,运输户张元海在四里八乡有名。 下石臼村自建村就重视教育,崇尚文明。1949年建国前,村中有私塾,人称“前学”。教书先生为孙迎芳、孙迎秋,如今七八十岁老者大多拜其为师。建国后,村中有一所复式小学,1995年该小学并入上石臼小学,只留学前班。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村0考取了大学生8名,中专生2名。其中孙启友是第一位考入莱芜师范的学生,现为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现在读研究生的2名,孙启柱就读于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孙启新就读于山东工业大学。 村中参军者很多,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有孙兆庆、孙即同。张元本参加过抗美援朝。抗战时期,村民孙迎新、孙迎利都任过民兵队长,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职军官3名,就读军校者两名。 村虽小,但文化气息很浓。自解放后,村中就有戏班,有自己的戏装、锣鼓。每逢重大节日,在村中央官井东边的操场上唱几出大戏,吸引得周围邻村村民也来观看。剧目有《穆桂英挂帅》、《沙家浜》、《空城记》等。 村民喜好书法、象棋。春节贴的对联绝大多数由村民自己创作书写。孙即德的楷书,孙启友的隶书在周围村庄小有名气。每年春节,两位老师家门庭若市,讨其墨宝者络绎不绝。现在有很多碑刻是孙即德的笔迹。 下石臼村虽地处偏僻,但民风纯朴。自建村以来,没有一位村民违犯法律,没有一个受到刑事处罚。 下石臼村人虽少,但为社会奉献的热情却不小。抗日战争时期,村民积极响应0的号召,参军抗日。据老人们讲,村民曾协助上石臼村、船厂村民铲除过一队土匪,20世纪80年代,村民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更是高涨。参与了筑路、修渠、建坝、架桥、绿化荒山、架高压电线等社会工程。1960年,修建雪野干渠,后来参加整田造地运动。2000年的雪野水库清淤护堤工程,村民都曾积极参与。 下石臼村自明万历迁聚至今,已有400年历史。他们世代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踏实前行。1981年全村通电,2001年成为电话村。他们不辱先人,为赢牟文明增光添彩。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全部]
下石臼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