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窑社区
导航: 首页 山东 青岛 崂山区 沙子口街道 南窑社区
南窑社区介绍
南窑社区
南窑社区 村庄由来据史料记载,苟氏祖于明初从“小云南”(今山西大同以南)迁到即墨的苟家疃,后迁到烟云涧。到清初苟氏有人与即墨张哥庄(现城阳上马镇张哥庄)张氏之女结婚入赘,发展繁衍成一支,至今与烟云涧本家有来往。烟云涧的王姓、李、刘、朱等则分别来自登瀛、大河东和王哥庄街道的后滩。长期以来,他们和睦相处,以爷们弟兄排辈论序亲如一家。 政区人口 距沙子口街道办事处驻地以东3.5公里处。社区由南窑、烟云涧、幸福三个自然村组成,在崂山路南北两侧成品字形排列。1986年南窑村改称南窑社区居委会,全体社区居民农转非。社区东、南、西三面靠海,东面为流清河湾,南面是槐石湾,西面为栲栳岛湾,社区后有一条河流名叫登瀛河。原本该半岛北部与陆地不通,只有当海水退潮的时候岛上的人们才能取近路往返。20世纪60年代岛上的驻军在社区后修了一座桥,才使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出入方便。2004年居民共有410户、1075人,主要有董、段两姓,还有苟、王、李、刘、朱等姓氏。 社区特色南窑社区的东南有一处海湾,当地人叫它“沧石荫”。这里有一蔟蔟状似莲花的石矶,其中最大的一蔟称为“莲花矶”,又名“莲花盆”,在波光涟艳中若出水芙蓉。半岛上一块方约数丈、平展光洁的大石田。石田的四脚各有立柱圆孔,相传是齐王王伯恭的点将台(王伯恭是山东兖州人。公元432年北魏南侵,王伯恭在崂山起兵,自称齐王,后与东莱镇将孔伯孙接战时,战败身死)。半岛南端的大顶山下有一称“磨眼”的岬角隔海与大福岛对峙,其间宽约300余米,长达1000余米,海深近20米,名东乘口。这里海流湍急,势若奔马,亦称“虎踏流”或“沸腾流”。大福岛是崂山当地一座有名的海上孤岛,社会上有一种流传,据说当年秦始皇派徐福到东海寻求长生不老药,就是从南窑的大福岛上带八百童男童女渡海走的。烟云涧社区在南窑社区的西北方向,因这里长年被海雾笼罩,因此起名为烟云涧社区。明正德年间(1506—1521),崂顶铁瓦殿的道长在涧西苍崖之旁建一脚庙,名寿阳庵,一名云阳庵。幸福社区在烟云涧社区东一华里,湛流路(崂山路)的北侧,是崂山旅游南线的必经之路,这里早先有一座声名赫赫的道观“聚仙宫”,亦名旱寨庙。元泰定三年(1326),全真教华山派高徒-明、王志建创建,大学士张起岩为之记。明代诗人陈沂诗云:“遥观海上有仙家,楼依群峰住赤霞。来就青沧息嘉树,道人来此饭胡麻。”由此可以看出当年这里是众家道人所向往并经常来挂单的地方。 南窑村貌 南窑人的生活环境得天独厚,长年在流请河湾的沧石荫海滩上拉网捕鱼。每年春秋两季,他们用小船载网,留一股网纲在岸上,船把网撒成半圆形返回,男女数十人分头各持网纲象纤夫似地把网拉回,捞上鱼后再撒网。一天能往返作业五、六次,捕获面条鱼、黄花鱼、青板鱼、鲳鱼、鳜鱼、黑鲷、梭鱼等甚丰。有时一网能拉上一千斤甚至上万斤。这些鱼或鲜卖或蒸熟晒干,获利甚厚。早些年社区中家家户户都有存放干鱼的大缸或鱼囤。每逢大海落潮,社区妇女和儿童大都提筐持瓢,到海边礁石丛中挖蛤蜊、捉蟹子、拣海螺、敲海蛎……。另外,出海张钩钓鱼也是这个社区世代相传的专长,他们观星月,查潮汛,辨风向,识流水,决定到什么海区、下几拖(长度,双臂平伸算一拖)线的钩,挂什么鱼饵,钓什么样的鱼。 在南窑半岛的东南端有一名为“槐石湾”的地方,是一天然港湾。这里海域宽展平缓,碧绿深湛,可停靠上千吨的大船;又因在山坳处,槐石山和大顶山成了天然的屏障,尽管海风肆虐巨浪滔天,港湾里依然风平浪静樯橹不惊。早在清同治、光绪时海禁废弛之后,南窑人就会造长达三、五十米的栝楼船和排子船,张挂着5-7只帆,在北起旅顺、大连,南到连云港和定海的广阔海域驰骋往返。外运的大都是柴草、花岗岩、梨果、花生等,内运的为稻米、布匹、食油和南方的土特产等等。他们的导航仅仅靠一个简易的指南针和一只探测海底深度和滩涂质量的铅制水坠,航海完全靠经验。改革开放后,南窑人发展多种经济,青壮年也大多参加了社区企业、渔业捕捞、海水养殖以及旅游服务业工作。2004年,社区总收入18400万元,人均纯收入6130元。 社会事业多年的海上运输,使南窑人大开眼界,长了见识,无论是在船上还是家中,都喜欢吟曲唱歌,他们排演的《墙头记》《小姑贤》《王定保借当》《搜书院》等传统吕剧,在当地小有名气。每年正月的山场庙会、集市喜庆,都少不了南窑的“耍景”(演戏),久而久之,人们把“南头的耍景”简化成“南头耍”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各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环境美化、社区居住现代化,养老保险为居民解决养了后顾之忧,连续多年获青岛市“-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称号。被青岛市授予“社会主义文明社区庄”等称号。 联系电话86-0532-88802818 [全部]
南窑社区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