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司二村
导航: 首页 贵州 黔东南州 锦屏县 敦寨镇 亮司二村
亮司二村介绍
亮司二村
亮司二村 岁月的流逝并没有洗去历史的陈迹,相反,在经历了时光的打磨后变得斑驳与厚重,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亮司,一个被岁月尘封了千年的千户苗寨正是让人魂牵梦绕的好地方。亮司现为锦屏县敦寨镇亮司一村、二村所在地,因三国诸葛武侯亲率兵丁征讨孟获而得名。据史料记载:三国时五溪诸蛮(各少数民族)均属武陵,并受蜀之益州管辖。诸葛亮治理益州时,曾派遣马良携带金锦等礼物赐于五溪诸蛮,并委以官爵,“以夷治夷”。古州、亮寨(司)、平茶屯处于五溪上游。当时亮寨(司)仅为武侯安营扎寨之地,“芜秽本丘墟”,一片不毛,没有人烟。后来才“民人渐集居”,因为一是宋乾德间设亮寨蛮夷长官司后,当权者采取的是“以夷治夷”,国家很少顾及这蛮荒之地;二是亮寨周围土地肥沃,而且以坝子为主,苗民垦之。以致逐渐繁衍成绵延亮江河四五里的千古苗寨,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始,正长官之职一直为龙姓所世袭。土司就一直是管理这一方人民、一方水土的最基层的军政-。顺亮江田坝一字排开四五里的寨子,一条主街犹如一具恐龙的脊椎,从桥头一贯到底,左右横生岔出的巷道,恰是恐龙的肋骨,共同支撑起亮司这个庞然大物。寨内的居民楼与县镜内苗侗民族有所不同。他们居住得密而有序,且不是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房屋一般是三间一进,且都是土墙外围至屋顶,富庶之家则建的是窨子屋,都建有门楼,进去是庭院,再后是正屋,两边是厢房。窨子屋两侧有砖砌的封火墙,墙的三分之二以上处用石灰粉饰,并绘有花草鱼虫彩色图案。而街道主要是用亮江里的鹅卵石铺就而成,也有从上百里外的卦治运来的青石铺中间,两面用鹅卵石镶嵌的街道,两则的排水沟十分通畅,而且首尾相连。排水沟的未端是两口约一亩大小的水塘。据村支书龙盛康介绍,早些年满塘的荷花中仍偶见水中嬉戏的鲤鱼,就连排水沟中也能见到畅游的鱼儿,一幅人间美景仿佛就呈现在我的面前。但眼前日见萎缩的水塘和逐渐堵塞的水沟,让我感到无尽的伤感与惋惜。亮司的古迹众多。如古井数十口及万元桥,双龙桥,平江桥,罗丹诸葛洞内的石碑,万元阁,文昌阁,龙氏宗祠,长官司遗址,那伽寺,杨公庙,狮山寺,东大庙。其中村头的文昌阁首当其冲,据史料记载:这是族人弦诵之所,嘉会公捐阁后田一区,约谷十石,以助香火。咸丰丙辰毁,(现已重建)。有文记述:“阁临江渚,巍然为司治后峙,天文翼轸之余,庶几得胜概焉,阁外古渡往来络绎,舟楫之利为乡人所便。虽弹丸僻壤,而为商贾货财资用取给,亦小廛也。尝与族人登而望,其前则远山近岫出没隐现,皆有奔赴欲前之象,其后重冈连阜,又若洪水滔天,迭浪层波而未有极也。中流一水,左右平畴,豁然开朗,其视通都大邑,未知如何,在我黔亦少见者,谁谓此地不可居哉,宜乎阁建于此。而含英咀华者,代不乏人。”正中有一联:天近一峰参碧落;楼高四面看青山。经千年时光的打磨,当年的繁华已不在,可是亮司这块古老的苗寨却留下了许多的文物。随便走进谁家,往外拿的都是上百年的“老货”。较有影响的有:亮寨清明上河图,汉代青龙剑,汉代、锄、斧,清朝苗族作家龙绍纳著作《亮川集》,社区地方志长达近千年的《迪光录》。犹以亮寨蛮夷长官司铜印显得弥足珍贵,印下面为正方形,边长7.2厘米,印厚1.7厘米。正面右幅为阳刻纂字“亮寨蛮彝长官司印”,左幅为相应的阳刻满文。印左右侧分别阴刻楷书年号和印鉴编号:“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六月”和“乾字一万四千一百三十九号”。印背中部铸一印把,右印背阳刻楷书两行,即印名“亮寨蛮彝长官司印”和颁印单位“礼部造”。左印背阴刻相应的满文。据查,此印为亮寨蛮彝正长官司龙世勋(十八世)之印。亮江(也因诸葛亮而得名)的自然风光不让桂林。这里与黎平高屯国家级景区一脉相承;与著名的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连为一体。有亮江小赤壁,狮子山,白岩塘,石流山,三潮井,还有省内最大的“龙池万亩果场”。地处亮江中游的亮司河段,江面宽阔而平缓,江水清澈而宁静。白昼,尾尾轻舟穿梭而行;夜晚,点点渔火闪烁而动。据村主任龙家亮讲,在五六十年代,仅从寨头至寨尾的五四里内的河岸两边就有水车60架之多。人在这如画的江中轻舟缓行,一面欣赏两岸的美景,一面倾听水车、虫鸣鸟叫和村姑的山歌的交响曲,好一派田园风光。2003年4月北京大学教授一行三人驱车路过时,被这一美景迷住,欣喜中就改变行程,弃车登舟,一路啧啧称奇:“想不到,在大山深处有如此平整的田坝!想不到在这里有保存如此完好的古村寨!想不到自然风光不让桂林。”如果你想探寻苗族被汉化的历史的痕迹,如果你想领略真正的田园风光,如果你想体验真正的农家乐。你不妨来到亮司这个黔东第一苗寨 [全部]
亮司二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