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村
导航: 首页 贵州 黔东南州 锦屏县 启蒙镇 中华村
中华村介绍
中华村
中华村原名中寨,侗语称“xaihdav”,1981年8月地名普查时因与外公社大队同名,故改用今名。位于启蒙镇北端、县城西南面,距镇政府驻地9公里,距县城35公里,有公路通达。东临平略镇归朝村,南连巨寨村,西、北分别与归故、华洞两村接壤。原称中扒洞,清代与华洞村统称为扒洞,属黎平府龙里长官司管辖。民国前期与华洞同属一保,属第一区扒洞乡、寨藻联保,29年(1940)属启蒙乡第七保。1951年属启蒙乡第七村(华洞),1953年属新华乡华洞村,1956年5月属九寨区寨藻乡华洞村。1962年5月由华洞大队析出,建立大队,始有村行政建置,属启蒙公社。1968年属忠东公社,1970年属启蒙公社,1984年属启蒙镇至今。中华村于清代中期开发,村民多为迁来此地种山的。现辖老寨、新寨、归形、归兴、便形、高长6个自然寨,有5个村民小组,127户,607人,劳动力330人,全为侗族。村委会驻老寨。有龙、张、李、杨、蒋、石、潘7姓,张氏最早由西洋店迁入,龙姓由八教迁来。 中华村土地总面积7680亩,其中耕地面积250.6亩,有林地6222亩,森林覆盖率80.29%。中华村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松、楠竹等,是县内著名的楠竹之乡之一。这里的楠竹林连片集中,其规模为邻近乡村所少有。村民有篾编、石材加工传统,善编箩筐、晒席、凉席、背篓等竹器;石材加工主要有打墓碑、碓窝、火炉岩等。在过去无打米机年代,镇内和外乡镇附近村寨各家各户的碓窝几乎是村内的石匠打制的。1970年代前村内有龙华银、龙华光、龙华波、龙显云等4人共开一座炉,加工生产犁撇、犁嘴等农具,或交区供销社销售或挑下乡走村窜寨销售。1980年后因外地犁撇冲击市场,停止生产。近年村民利用其楠竹资源优势,编织成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往市场上出售,或直接砍伐原竹出售,供应各建筑工地用作脚手架等。国家实施“天保”林工程以前,林业是主要经济来源。禁伐用材林后,楠竹作为再生能力强,需要定期更新的资源,可大力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全村现在的经济来源以劳务输出和农业生产为主。2005年外出打工103人,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村民龙华照,2005年养猪50头,成为全村发家致富能手。 中华地处深冲,交通闭塞,居住密集,御灾能力差。民国丙寅年饥荒全村饿死13人,1960年饥荒饿死5人。1962年发生特大洪水,中华村农田损坏严重,三年才恢复过来。1953、1976年先后发生寨火,为避免火害重演,1976年拆迁民房9间,开设一条防火线,2007年实施整村推进财政扶贫项目,修成人饮消防工程,受益农户80户,360人,建成广播闭路电视,安装25套闭路设备网络,受益农户63户,300人,完成村组步道硬化3330米。2006年修建华洞至老寨、新寨进村公路,2007年动工修建双溪口至高场、便形、归形和顿亚至归形通组公路,全村6个自然寨均通公路。 2009年4月11日晚,村内普遍遭受雷雨天气,普降暴雨。老寨令柏冲(地名)发生地质灾害,房屋右边坡出现长20米、宽0.3米以上的裂痕,断面深1~1.5米。是年所居住在令柏冲的6户农户全部搬除危险地带。 民国32年(1943)办有国民保校。1958年建中寨民办小学,1969年扩建为完小。学校占地面积630平方米,木质结构的教学楼220平方米,有教室6间,现有学生48人,教师3人。1950年以来,全村计有12人参加国家工作,有10人考上大学,高长寨杨昌锦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龙显鹏现任锦屏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州第七、八届政协委员。村内有名的石匠有龙华明、龙大森、龙华凤、张勇先等,龙大森现外出湖南省武岗石材厂打工,打制墓碑、雕刻石龙、石狮等,工艺精致,产品畅销。1942年,有8名青年应征加入-陆军103师抗击日寇,其中阵亡5人,龙荣万等3人抗日胜利后返乡务农。 清嘉庆十四年(1809)在中寨村脚锁口处修建一座石拱桥,取名天锡桥,长18米,宽4.5米,高7米,拱跨度7米,拱正中厚0.6米。 2006年修通进村公路。 还有17个地名与中华村同名:贵州黔东南州从江县下江镇中华村贵州铜仁市沿河县官舟镇中华村贵州遵义仁怀市茅台镇中华村广东肇庆市广宁县潭布镇中华村山西长治屯留县上村镇中华村贵州遵义湄潭县永兴镇中华村贵州遵义正安县流渡镇中华村湖南郴州桂阳县华山瑶族乡中华村四川成都崇州市羊马镇中华村四川成都邛崃市大同乡中华村湖南永州祁阳县大忠桥镇中华村浙江省嘉兴平湖市新仓镇中华村贵州毕节市金沙县西洛乡中华村福建龙岩长汀县涂坊镇中华村浙江省绍兴诸暨市牌头镇中华村安徽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中华村查看全部18个中华村>> [全部]
中华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