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原县
导航: 首页 宁夏 中卫市 海原县
海原县介绍
海原县
海原县 海源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辖下的一个县,原属甘肃省。面积达6897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6万。曾在1920年发生海原大地震,死伤近二十万人。海原县政府驻三河镇 位于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回族为主,有汉、满、蒙古、东乡等民族。西汉属安定郡。清同治十三年(1874)设海城县。民国三年(1914)改海原县。地形复杂,多山地。年均温7.6℃,年降水量322.5毫米。以农牧业为主,农产小麦、马铃薯、油料等。矿产硝、石膏。特产二毛裘皮、羊毛。包兰、银平、海靖等公路过境。风景名胜有西安州城、天都山石窟、灵光寺等。1920年发生海原大地震,震级为8.5级,极震区海原的烈度为12度,地震波绕地球两圈,时称“环球大震”。 海原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属新设立的中卫市管辖,位于东经105°09′~106°10′,北纬36°06′~37°04′之间,东与固原市原州区相连,南与西吉县接壤,西临甘肃靖远、会宁县,北濒中卫市沙坡头区、同心县。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80公里,全县在册面积6899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该县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六盘山余脉(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等)由南向北深入境内,形成西南高、东北低的特殊地形,南部以南华山主峰马万山为最高,海拔2955米,是宁夏南部最高峰。这一地区地势高寒,雨量较多,有少量天然次生林零星分布。东部以清水河防地兴隆乡李家湾最低,海拔1366米,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较好。中部为梁峁残塬地带,其间丘陵起伏,沟壑纵横交错,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总土地面积中,黄土丘陵占66%,土石山区占1.6%,塬地占4.4%,河谷川地占20.9%,,山地占7.1%;天然林地4.36万亩,天然草地260万亩。 该县深居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其特点是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年均气温7℃,一月均温-6.7℃,七月均温19.7℃,≥10℃积温2398℃,无霜期149~171天。年降水量,多年平均286毫米,最多706毫米,最少325毫米。年草面蒸发量878毫米。年干燥度2.17。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5642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时数2710小时。 从南到北横跨中温带干草原和荒漠草原,随着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的不断演变,形成了不同的土壤类型,在南部及中部部分地区以黑垆土为主,其土层深厚、质地均匀,保水、保肥性能好,是很好的农业土壤。天然草场388万亩,主要为干草原(分布在县境南部)和荒漠草原(分布在县境北部),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分布草甸草原和山地草原。林地面积20.3万亩。森林覆盖率3.5%。土壤主要有黑垆土、灰钙土及黄绵土、灰褐土(山地)等。南华山、西华山、月亮山已列入大六盘生态经济圈生态工程建设区。 除兴仁平原属黄河右岸诸沟外,其余地区皆属黄河一级支流清水河水系。清水河沿东北部县界过境。麻春河、苋麻河、中河自西而东注入清水河。麻春河上的石峡口水库是宁夏南部最大中型水库。西华山北麓有盐池。李俊南分布地震滑坡堰塞湖。 境内探明矿产资源石膏、白去岩、陶土、金、铜、硫铁、砖瓦粘土、砂砾石、池盐等18个矿种,矿点六十几处。其中石膏占绝对优势,地质储量达二十四亿吨,主要分布于县境内兴隆、兴仁、西安、李俊、李旺等乡镇。品种齐全,有纤维石、雪花石、青石膏等,硫酸钙含量均在80%以上,石膏矿大都是露天矿,矿带规模大,易开采。石膏属一种非金属矿种,其具有质轻、防火、防潮、节能等优点和特点,被广泛用于建筑、化工(农药、肥料、医药)、轻工(造纸、食品、工艺美术)等行业。冶镁白云岩地质储量达5900万吨,氧化镁品位21%以上,是冶炼金属镁的优质原料。主要分布在兴仁油井山、曹洼乱堆子、史店油坊院、海城镇野狐坡。 历史沿革 海原县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当时名海城,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辽宁省海城县同名,遂以海喇都原简化改为今名海原县。 春秋战国时期为戎人游牧区,秦属北地郡。汉属安定郡。魏属原州,魏晋时期亦为少数民族居住。隋属平凉郡。唐复属原州,神龙三年(705年),置萧关县后,分属原州萧关县和会州会宁县。五代时受吐蕃、党项部族控制,宋咸平五年(1002年),党项族夺得以天都山为主的今海原县境。1038年,西夏建国,属西夏,元昊在今县境西置南牟会城。宋元丰四年(1081年),南牟会城被宋军焚毁。此年西夏收复南牟会城,复筑,故称南牟会新城。宋元符二年(1099年),南牟会新城复为宋地,置西安州,属秦凤路。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又攻取西安州,更名为南威州,又名安州。 元初,大批回回人来此定居,称为海喇都原,置海喇都堡,属开城路。元豫王建国于海原西安州。明为楚王(朱桢)、黔宁王(沐英)牧地,海喇都堡又称海城,属固原州。成化年间设西安、镇戎、平虏守御千户所。清初属平凉府,顺治三年(1646年)隶平凉府盐茶同知;乾隆十二年(1747年),原驻固原城的盐茶同知移驻海喇都堡,起建厅署,遂为盐茶厅城。 同治十三年(1874)裁厅设海城县。民国三年(1914)改称海原县,属甘肃省平凉专区。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部队解放了海原县东北部(高崖、李旺、关桥一带),将此处与同心县的一部分组建为[fontstyle="BACKGROUND-COLOR:#ffff00"]我[/font]国第一个县级民族自治政府——豫海回族自治县(后红-移,豫海县消亡)。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属甘肃省定西专区。1950年6月,海原县划归平凉专区。1953年12月,改属甘肃省西海固回族自治区辖。1955年12月归甘肃省固原回族自治州辖。1958年10月划归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地区。1970年固原专区改为固原地区,海原仍属其管辖。2001年撤销固原地区,设立地级固原市,海原县属固原市管辖。 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函[2003]139号)批准将固原市的海原县划归中卫市管辖。2004年2月10日,海原县整建制划入新成立的中卫市管辖。 民国十七年(1928年)将全县划为5个自治区实行自治,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为区,次年撤销区,实行乡镇、联保、保、甲制,组建了海都镇1镇和宁远、维新、安仁、清和、安化5乡,镇乡共辖22联保、91保、923甲。民国二十四年初,将海都镇撤销,改置为万梅乡。万梅乡驻海城,辖6联保、13保、184甲;宁远乡驻李旺,辖5联保、20保、187甲;维新乡驻新营,辖4联保、22保、243甲;安仁乡驻西安,辖2联保、10保、100甲;清和乡驻红古,辖2联保、12保、104甲;安化乡,驻何家店,辖3联保、9保、105甲。同年,撤乡设区,以原乡改置为区,以数字序号为名。1937年,将6个区调整为4个区。 1940年,实行新县制,撤销区和联保,改为乡镇辖保甲制。全县分为复兴(驻海城,辖6保)、西(驻西安,辖6保)、高崖(驻高崖,辖7保)、李旺(驻李旺,辖7保)、杨郎(驻杨郎,辖3保)、正气(驻郑旗,辖5保)和新营(驻新营,辖8保)等7镇和新民(驻马营,辖6保)、兴仁(驻兴仁堡,辖3保)、阎芳(驻龙池湾,辖6保)、武塬(驻袁家河,辖10保)、旧营(驻旧营村,辖5保)和大寨(驻夏家堡,辖6保)等6乡。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甘肃省新建西吉县,将海原县所辖旧营、武塬、大寨3个乡及新营镇、西安镇的部分保甲划归西吉县。同时,新营镇改置为古城镇。 1944年,杨郎镇划归固原县;固原县李俊乡划归海原县管辖。1946年,大营地地区划归通渭县管辖。 1949年8月,海原解放。全县组建为6个区,下辖46个乡,202村。城关区驻海城,辖城关、黎庄、高台、双墩、徐坪、马营、扬湾、王塘、黄坪、曹洼等10乡;西安区驻西安,辖西安、薛套、相桐、园河、白吉、麻春、红井等7乡;兴仁区驻兴仁堡,辖兴仁、西里、徐套、红柳等4乡;高崖区驻高崖,辖高崖、兴隆、红古、黄谷、香水、草场、场坊、贺堡、关桥、龙池、驼场、罗山等12乡;李旺区驻李旺,辖李旺、韩府、穆家团庄、郑旗等4乡;李俊区驻李俊堡,辖李俊、九彩、杨明、瓦房、木头、红羊、石塘、关庄等9乡。 1950年3月,李俊区增置杨堡、红圈、罗川、上川4乡。1951年5月,兴仁区增置浪水乡。1952年8月,增置郑旗、红羊2个区;原6个区的辖地有所调整,并增置了23个乡。 1953年4月,增置关桥、曹洼2个区;撤销八斗、马湾2个乡,新置武塬、后堡2乡;再次调整各区辖乡。9月,靖远县盐池乡划归海原县西安区。1954年4月,李俊区增置新庄乡。 1955年增置徐套区。至此,全县共辖11个区76乡,其中五井乡由县直管。第一区驻海城,辖城关、黎庄、高台、双墩、徐坪、马营、杨坊、武塬8乡;第二区驻西安,辖西安、薛套、园河、相桐、白吉、麻春、盐池、树台、范台9乡;第三区驻兴仁,辖兴仁、西里、浪水、蒿川、王团、郝集6乡;第四区,驻关桥,辖关桥、龙池、驼场、贺堡、罗山;第五区驻高崖,辖高崖、兴隆、红古、黄谷、香水、草场、红岸、王团8乡;第六区驻李旺,辖李旺、韩府、罗川、杨堡、穆家团庄、红圈、上川、杨山8乡;第七区驻郑旗,辖郑旗、西沿、贾塘、撒台、吴湾、杨湾、王塘、双合8乡;第八区驻李俊,辖李俊、九彩、杨明、瓦房、木头、姜谢、新庄7乡;第九区驻红羊,辖红羊、石塘、关庄、红井、大嘴、北岔、山岔7乡;第十区驻曹洼,辖曹洼、黄坪、脱烈、刘套、后堡5乡;第十一区驻徐套,辖徐套、白套、红柳、李寺4乡。 1956年撤销第一、十、十一3个区和县直属的王井乡,组建了城关乡由县直管;各区辖乡合并调整为35个。1958年1月,撤销第四、九2个区;城关乡改为城关镇,仍由县直管;将贺堡、杨坊2乡改为县直属。 1958年年10月,人民公社化,组建了西安、盐池、树台、兴仁、蒿川、徐套、关桥、红柳、杨坊、高崖、黄谷、李旺、罗川、马营、曹洼、贾塘、西沿、郑旗、李俊、九彩、杨明、关庄、石塘等23个人民公社,城关镇不变。11月,城关镇改为城关公社。 1959年5月,撤销马营、曹洼、红柳、黄谷、西沿、石塘、树台、罗川、杨明、关庄、盐池、九彩12个公社,其辖地并入其他公社;新组建红举公社。1960年5月,从兴仁公社划出一部分,成立县办王团农场。 1961年8月,恢复组建了树台、罗川、杨明、盐池4个公社;同时组建李旺、李俊2个区,管辖8个公社,其余的11个公社和1个农场由县直管。1969年6月,撤销了李旺、李俊2个区 1981年5月,增置九彩公社。1984年1月,公社体制改革,所有公社改为乡;6月,撤销杨坊乡,增置了史店、双河、罗山3个乡。 1985年12月,设立高台、曹洼2乡;城关乡改置为海城镇;至此,全县共辖海城镇1镇和红羊、罗川、双河、李旺、徐套、关庄、蒿川、盐池、西安、史店、曹洼、树台、关桥、贾塘、兴隆、高崖、兴仁、九彩、郑旗、杨明、李俊、罗山、高台等23乡。 (*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 2000年,海原县辖3个镇、2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43960人,其中:海城镇34100人、李旺镇25941人、兴仁镇18978人、史店乡15381人、双河乡7910人、高台寺乡14143人、西安乡22328人、树台乡22764人、罗山乡8755人、关桥乡14206人、盐池乡6249人、徐套乡6623人、蒿川乡8195人、兴隆乡15480人、高崖乡18604人、郑旗乡20304人、罗川乡7782人、贾塘乡15668人、曹洼乡10055人、九彩乡10177人、李俊乡10597人、杨明乡8397人、红羊乡11322人、关庄乡9154人、涵养林虚拟乡847人。 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386776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6%、非农人口占7.4%;其中回族占70.4%,汉族占28.8%。人口密度70人/平方千米。 最新调整 经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同意:将海原县兴仁镇、蒿川乡划归中卫市沙坡头区管辖;将固原市原州区黑城镇划归海原县管辖(2008年2月18日正式移交)。 建设发展 截至目前,海原新区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完成,已征地10290亩,拆迁502户,迁坟4539座,建设农民安置点2个,修建回汉公墓各1处.安置点70%的农户已完成建房任务,50%农户已入住。基础设施全面启动,办公楼的建设已稳步推进,并同17家企业签订投资协议,5家已开工建设。-总理来宁视察时指出:“关于海原县政府驻地迁移问题,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切实加强科学论证和规划工作,国家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和补助”。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切实做好海原县政府驻地迁移的科学论证和规划工作,国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当地社会稳定”。海原新区的建设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海原未来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自治区加快中部干旱带脱贫致富的步伐,是解决海原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 以下地名与海原县面积相当:青海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甘肃省酒泉肃北县石包城乡安徽合肥市陕西榆林市定边县甘肃省武威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壤塘县山西太原湖北随州市随县青海黄南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西藏林芝波密县易贡乡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喀拉通克镇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 [全部]
海原县特产列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