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桥村
导航: 首页 上海 浦东新区 周浦镇 牛桥村
牛桥村介绍
牛桥村
牛桥村于2002年11月由原牛桥、渔台合并组成,位于周浦镇东部。牛桥村因1组有座桥叫牛桥而得名。相传在清代,有个牛贩子赚钱致富,出资造一座石桥,因牛得桥,故取名牛桥,后为地名。该村东依红桥村及康桥镇怡园村,南邻航头镇王楼村,以五灶港为界,西南与塘东村接壤,西北与周南村大沥港为界,北靠姚桥村以储家漕为界。全村面积为5.539平方公里,东西长2705米,南北长2594米;全村耕地面积98.46公顷,粮田35.2公顷,常年菜田面积31.86公顷,果树面积5.58公顷,花卉苗木面积21.2公顷,鱼塘7.3公顷;辖23个村民小组,2127户,5249人。牛桥村水陆交通便捷。河道主要有五灶港、六灶港、储家漕、排泾港、大沥港等。陆路有周祝公路横穿境区,东侧有南北向的康新公路,在建的南北向高速公路贯穿境内。牛桥村自然宅村较多,姓氏复杂。村民姓杨、顾、王、马、张、苏、陆等居多。姓氏分布:王家宅(又名牛桥)、谈家宅(1组),葛家圈、盘家宅(2组),推面宅(3组),王家宅、张家宅、马家宅(4组),赵家圈(5组),杨家马头墙(6组),陆家堰(7组),张家宅、陆家宅(8组),王家宅、杨家宅、张家宅(9组),苏家楼、徐家圈(10组),顾家潭子(11组),布庄宅(12组),王家宅、朱家宅、姚家宅(13组),朱家宅(14组)、东马家宅、金家宅、徐家宅(15组),王家宅(16组),殷家宅(17组),陈家宅(18组),王家旗杆宅(19组),储家宅(20组),王家宅、冯家宅(21组),庄家宅(22组),西马家宅(23组)。 2010年,牛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777.3万元;其中:种植业968万元,养殖业9.3万元;全村有落户企业18家,实现工业产值2050万元,上缴税收862.5万元;村全年总收入306.74万元,可支配收入210.6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11668元。 建置沿革解放前,原牛桥村境域属长人乡十七保管辖。解放初,为姚桥乡2村、5村、6村。农业合作化时,为姚桥乡第一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成立后,为周浦公社7营4连、5连、6连。1959年,为周浦公社牛桥大队。1984年4月,改为牛桥村,隶属于周浦乡。解放初,原渔台村境域为沈庄区渔台乡布庄村、王祠村。农业合作社时期,为沈庄区渔台乡第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成立后,为周浦公社7营7连、8连、9连。1959年,渔台大队。1984年4月,改为渔台村,隶属于周浦乡。1995年6月,原周浦镇和周浦乡的建制撤销,建立新的周浦镇,原牛桥村、渔台村隶属于周浦镇。2002年7月,原周浦镇、瓦屑镇建制撤销,建立新周浦镇,原牛桥村、渔台村隶属于新的周浦镇。2002年11月,原牛桥村、渔台村合并,建立新的牛桥村。 经济发展牛桥村境域村民历来以种植粮、棉、油为主,亦种植少量黄豆、玉米等杂粮。解放前,产量很低,收入很少。解放后,实行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行科学种田,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1981年,原牛桥村粮食种植面积79.9公顷,亩产751公斤,总产900吨;棉花种植面积69.10公顷,亩产皮棉63.4公斤,皮棉总产65.8吨;油菜种植面积21.4公顷,亩产257公斤,总产82.5吨。20世纪90年代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棉花、油料作物的种植逐年减少,经济作物增多。外地农户到牛桥村租地发展种植、养殖业。2001年,原牛桥村粮食种植面积123.20公顷,平均亩产493.5公斤;总产量911.90吨,上市肉猪1756头;实现种植业200.89万元,养殖业产值426.27万元。1981年,原渔台村,粮食种植面积68.9公顷,亩产7452.50公斤,总产767吨;棉花种植面积58公顷,亩产皮棉57公斤,总产49.5吨;油菜种植面积23.6公顷,亩产258公斤,总产91.50吨。90年代后,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粮、棉、油的种植面积减少,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至1992年,水果种植面积增至41.80公顷,水果产量达900多吨。2001年,原渔台村粮食种植面积98.60公顷,粮食总产量728.70吨。平均亩产492.50公斤,生猪上市1002头,家禽上市28万羽;全村实现种植业产值390.68万元,养殖业产值834.56万元。2010年,牛桥村实现农业总产值777.3万元。其中:种植业968万元,养殖业9.3万元。 原牛桥村村办工业企业起步较早,70年代初,办起翻砂厂(铸件厂)、缝纫厂、碾米厂;后又办起上海鑫云贵稀金属再生有限公司、上海广顺涂料技术邮箱公司、沪周五金模具厂、澧虹电器厂、腾辉特种钢有限公司、佳世服装技术有限公司。企业产品以冶炼、涂料、服装加工、五金加工为主。1981年,实现工业产值超100万元;1991年,工业产值达1000万元;2001年工业产值增至3462万元。 原渔台村村办企业有碾米厂、皮鞋厂、刀模工场等。1981年,实现工业产值48.80万元,创利13万元。2001年,渔台村工业产值增至306.50万元。 两村合并后,由于-,农田征用,特别是国际医学园区落户后,农田大批征用,至2010年,牛桥村内有落户企业18家,实现工业产值2050万元。上缴税收862.5万元。 2001年,原牛桥村村民年人均收入6255元,原渔台村村民年人均收入4831元。2005年,牛桥村年人均收入8349元;2010年,年人均收入11668元 社会事业解放前,原牛桥村境域办有牛桥小学、湖庄小学。原渔台村境域办有渔滩小学,解放后均转为公办。1990年,原牛桥村的牛桥小学、湖庄小学合并为牛桥小学。1962年,周浦公社在牛桥大队建立农业中学牛桥分部(又称二中),设初中班2个;1970年,增设高中班2个;1972年,改称周浦公社中学牛桥分部;1978年,周浦公社中学牛桥分部停办。1993年,原牛桥村,渔台村的2所小学均并入周浦乡中心小学。2000年,为逐步满足村民群众的愿望和需求,创办希望小学1所。 从1996年起,投资460余万修建水泥道路25公里,通到每家每户门口。1998年以来全村建造垃圾房6座,有30人组成的保洁队伍,家家户户生活垃圾实行集中处置。 1964年起,牛桥大队、渔台大队社员参加周浦公社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大队建立卫生室,配备“赤脚医生”2~3人,社员看病都到大队卫生室,免收医药费。1970年起,社员治病医药费可全报。 1984年,周浦乡实行乡办合作医疗制度,统一规定缴费额度和报销比例。1994年开始,村民参加周浦乡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2002年,村民投保率85%。至2010年度,牛桥村投保农村合作医疗的有2604人,投保率达100%。1980年起,牛桥大队、渔台大队对老年社员实行养老制度,年满65周岁的,每月补贴15~20元。1993年,随着集体经济发展,补贴逐步增加。2010年,牛桥村村民年满70周岁的每月补贴100元,年满80周岁的每月补贴150元,年满90周岁的每月补贴200元。至2010年,牛桥村村民享受征地小城镇社会养老保险的达2606人。 2003年起,牛桥村为全村194名残疾人专门配1名助残员,负责管理帮助有困难的残疾人员生活等;每年重阳节、春节,给70岁以上老年人发放慰问金,对大重病人员给予救助,并每年组织60岁以上老年人参加一次体检。 2008年,牛桥村建成为村文化中心,内设卫生室、老年活动室、图书室、乒乓球室、健身室、篮球运动场、东方农村信息苑;建成450平方米集市菜场;村内还组建腰鼓队、健身体操队等,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所获荣誉 1999年,原0渔台村支部被评为南汇区五好党支部;2005~2006年,牛桥村被评为南汇区文明村;2006年,被评为南汇区平安小区;2007年,在南汇区信访办矛盾不出村星级单位活动中被评为星级村;2008年,0牛桥村总支被评为南汇区农村五好党支部、牛桥村被评为上海市卫生村。2008年,获得南汇区“我们的家园——人人运动”村民健身体育大赛皮影操一等奖,被评为上海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上海市整洁村。2009~2010年,0牛桥村总支被评为浦东新区“五好党支部”,牛桥村被评为浦东新区文明村。 1978年,牛桥村3组徐文仙(女)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历任领导 1959~2002年,原0牛桥村(大队)支部委员会书记先后为:谈福根、王福民、赵宏石、张水余、徐菊娣、王永生、顾玄初、王国平、张龙才、顾林祥。1959~2002年,原0渔台村(大队)支部委员会书记先后为:金福根、王东根、马仁龙、王财良、黄友德、庄国明、王锡龙、王荣章、陈雪林、马正国、顾根弟、顾建明、马卫国。2003~2010年,0牛桥村总支(支部)委员会书记为:顾建明。 1959~2002年,原牛桥村(大队)村民委员会主任(大队长)先后为:王阿三、赵永明、顾玄初、顾林祥、王建平、王永生、顾根弟、陆丽蓉、吴志刚。1959~2002年,原渔台村(大队)村民委员会主任(大队长)先后为:王叙山、马仁龙、徐德泉、马炎根、王正飞、王建庭、王顺彬、王荣章、陈雪林、黄友德、马卫国。2003~2010年,牛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先后为:顾建明、吴志刚。 人文历史 苏局仙(1883—1991) 名国裕,清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三日生于周浦镇东南牛桥村东湖山庄。苏局仙从小苦读儒家经典,24岁考取晚清末科秀才,先后在坦直、周浦、下沙、航头和鲁汇等地任教。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育生涯长达46年。他是个爱国的教育工作者,因痛恨日伪的奴化教育,而弃教务农。苏局仙是著名的书法家,他自幼酷爱书法,8岁开始练字。1979年在上海《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中以临摹《兰亭序》参赛,获得一等奖。1982年元旦,上海文史馆和上海市政府参事室联合举办《苏局仙百岁大庆书画展览》,不少墨迹被各地纪念馆、博物馆收藏,有的还被刻石留史。苏局仙又是著名的诗人,他从60岁开始写诗,至85岁,累计上万首。“0”中,他的诗稿和回忆录大半被毁,但他并不灰心弃馁,仍日日作诗,先后出版《蓼莪居诗钞》、《东湖山庄诗稿》和《东湖山庄百九诗集》等。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协名誉理事、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政协南汇县委员会委员,南汇县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革命烈士 庄友根 1950年参加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牺牲。 东湖山庄 又称苏家楼,苏东坡后裔住宅,坐落在牛桥10组。根据《黑桥苏氏族谱》记载:系由苏澧芳(相传为苏东坡幼子苏过后裔),在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二月动工,迄今有280年历史。此宅共三进,以堂为中心,配以厢房、厢楼、边厅、围屋等建筑。虽历经沧桑,尚属基本完整,中心轴线的主要门、堂俱在,建筑材料及其结构无大变化,因而古韵犹存。2001年4月“东湖山庄”被列为南汇县文物保护单位。 顾家潭子 位于牛桥村北部,是个大宅村。该宅建造于明代,房屋结构全部是高级砖木,有五埭进深。前埭是墙门间,后面是3间大客堂,两边有东西两间侧房,侧房里上有天花板,下有地隔板,还有落地长窗。侧房前有长条石街沿,石板天井。客厅里有雕花屏风,高档摆设。后埭有走廊,共有40多间房,可谓富丽堂皇。这户顾姓人家以务农为主,还兼商业经营,在当地颇有名望,相传至今是第八代。后来,这个宅子所在的村落也被叫作“顾家潭子”。 王家布庄 亦称布庄宅,据传清乾隆年间(1662~1722年),在此开设布庄,专收农户自纺自织的土布,经营得法,生意兴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收布量达高峰,又扩建10余间仓库,王家布庄由此出名。后来机织布日益增多,土布收购逐年衰减,直至布庄停业。 杨家马头墙 位于牛桥村西部、周祝公路牛桥站西侧,现为牛桥村6组。据传清朝道光年间有一户杨姓的在县衙做事,家境富裕,进出家门有沙河船接送。在扩建住宅时筑有高大山墙,上面有4个像马头形的建筑。后杨氏兴旺,繁衍成一个较大的宅村,四邻乡亲称此宅谓杨家马头墙。 一粒珠 是原渔台村1组北部的地名。据传说,在明代神宗万历年间(1573~1620年),当地有户朱姓人家,官居东台御史之职,死后立墓葬于此地。其坟于1958年平整土地时被拆毁。 杨树园 系杨树成园而得名。在原渔台村8组,距周浦镇区约3公里。该地王家宅农民历史上习惯在宅前屋后、路旁河边种植杨柳树,杨柳逐渐成林,庄内绿树成荫,是避暑纳凉的好地方,故民间有杨树园之称。抗日战争时期,大部分树木被毁。还有5个地名与牛桥村同名:浙江省温州瑞安市高楼镇牛桥村浙江省台州温岭市新河镇牛桥村江苏苏州张家港市塘桥镇牛桥村湖南永州道县白芒铺镇牛桥村山东济宁金乡县高河街道牛桥村 [全部]
牛桥村特产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