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苗族乡介绍
-
在市苗族乡
- [乡情简介]寨市苗族侗族乡位于绥宁县西南部,东接长铺子苗族乡,南邻黄桑苗族乡,西连乐安铺苗族侗族乡,北与党坪苗族乡接壤。乡政府现驻地在市。距县城长铺镇仅19公里。全乡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农业用地14546亩,林业用地137432亩,森林覆盖率72.5%。全乡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45个村民小组,。 [人文历史]境内汉、苗、侗、三族杂居,其其中苗族10721人,占67%,侗族1992人,占13%。 [名胜古迹]在市古城。原绥宁县县址,唐代称徽州,宋元丰四年(108l年)徽州为莳竹县。宋崇宁二年(1103年)绥宁县,隶属邵州。1955年县政府迁往长铺镇,历史悠久的在市才结束了长达千余年的老县城历史。地处湘西南边陲,是西通广西,贵州的必经之地,清澈的莳竹水绕城而过,四周山峦叠嶂,翠林如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居住着汉、苗、侗等多个民族。古城建有余古城墙,开有东、南、西三门,城内主要街道由清一色的石板铺成,两边店铺林立。城内外建有观音堂、孔子庙等著名建筑,共有九庙、四祠、三会馆、两庵、两阁、钟古楼、八角亭、花桥、九龙观等,处处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景观、宗教文化、民族风情,堪称最佳旅游胜地。 高功山哨所。我们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解放全中国,当年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曾转战于湘西南各县。在绥宁寨市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也写下了一篇篇战绩卓著的伟大历史篇章: 1930年12月24日,-和张云逸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七星坡和伪城防军,展开了一场鏖战,从而一举攻克了绥宁县城。后有诗人感于此伟绩,赋诗赞诵:“七星高照瑞气盈,青翠欲滴尽松林;当年红军血染地,天灵地秀满园生。” 1934年9月,任弼时、-、肖克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八千余人,由城步进入绥宁,在寨市高功山和七星坡一带与伪团防队和义勇军展开了一场激战,经过了一天的战斗,结果打的伪军溃不成军,抱头逃窜。 寨市老街。清乾隆年间已初具规模,虽历经两百年的时代变迁,仍保持着原有的古老特色,是寨市唯一保持完好的旧城老街。龙家祠堂大门上的青石双龙浮雕及楹联和沿街灰褐色的店铺应证着这条老街的历史沧桑。 昔日整条街中间以青石板铺成,石板两侧为卵石排就。街道两边店铺毗邻:客栈、酒后、南杂、裁缝、铁匠、屠宰、剃头匠等应有尽有。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相当繁华。 万民桥(西河花桥)旧址。始建于雍正5年(1727),桥全长26丈,纯木结构,共24排,含“举全县24里之力”意。分大、小桥。主桥瓦面与小桥瓦面呈梯次状。桥两头为砖砌牌坊,上塑百余尊佛像。桥中建有飞檐拱角宝塔四层,供着护桥菩萨。桥面铺垫整齐的青石板,两边有休闲的长条木凳,其小桥专供牲畜通过。整座桥建筑气势恢宏,流光溢彩,为周边数县花桥之典范。西河花桥实为休闲、唱歌、观光为一体的最佳处所。一九五六年八月被大火焚毁。 护林古碑。我寨市云雾山有一块南宋建炎二年(ll28年)立的《公示》碑。该碑保存完好,字迹清晰,赫然镌有“此处风光宝地,先人培植成林,各团所有人等,不得随意毁坏“二十四个大字。880年前古人亦有如此崇高的护林环保意识,不能不使今人油然起敬。 我县全境有不同类型的护林古碑达200余块,而被损坏,遭失散的石碑就殊难查清。即便如此,座落各地的这200余块石碑,仍然耸立在全县的山林之中。继续还在激励着我们群策群力,共护青山的决心。 《仰高亭记》石碑。原立虎谿书院内,即今绥宁县第四中学,现移置仰高寺前。是嘉靖二十五年(l546年)所镌立。为原绥宁县知县高应冕将任河南光州知州之前,应闻不忍别的即接任县尹的同时之请所撰。题为《仰高亭记》。其内容揭露了黑暗,也为研究我县封建时代最高学府虎谿书院创建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虎谿书院章程碑。今存绥宁县第四中学校内,清光绪六年(1880年)建造,序言系本县进士袁宝彝所撰。章程和序言是研究本县封建时代的科举办学的重要资料。 城墙残段。今位于南门口右侧,长约7公尺,为方青石砖筑。寨市城墙旧貌,由此可窥一斑。 明朝洪武六年(1373)始用土筑。成化六年(1470年)城墙用石改筑。清同治三年(1846)再次复修,用青方跺和青砖混合构筑。周长二里许,开城门三座(无北门)1946年伪县衙拟建马路被拆除。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为绥宁县各界人士为纪念卢沟桥事变一周年即(1938年)所建。原立于旧公共体育场。今移置乡政府前花台内。高3.4米、四棱形,砖体结构,是绥宁县人民最早缅怀和纪念抗日烈士的爱国标志之一。 安平铁钟。原置与高公山安平观内,系安平观遗物,为明朝成化七年(1471年)所铸。今悬挂乡政府前孝思亭内,高150公分、口径133公分、重约300公斤。钟体有铭文近千字,内容简述绥宁县历史及复修安平观和铸造铁钟的经过。今域内若有火警,作敲鸣告急之用。 云雾山和云雾寺。云雾山位于寨市南5公里许,海拔1826米,山峰相对处有个半月形“云雾山天门”。相对峙的两座雄峰而成。其状似腾空欲飞的两条蛟龙,此风神口的南北峰顶昔日分别修有一个铁塔瓦岩墙的庵堂。北为朝阳庵,南为宝顶庵。四周山林尽收眼底,可谓群峰起伏,翠林如黛,远处云涌雾绕,大小山顶在雾海中时隐时现,美不胜收。此时颇有“羽化登仙”心旷神怡的感觉。难怪昔日知县王玉辉曾题云雾山为“云涌天阙”。清代本县人龙池云曾有诗赞叹:“九天天骄降苞龙幻作东南最峻峰。”知县王作楷则有传世名句赞道:群峰烟拥三秋翠,万壑风生六月雪”。故此云雾山历来就是寨市的名景胜地。 云雾山中庵下建有云雾寺。始于1982年复修,前有山门,中有天井,后是正殿。两厢分别建有禅房、饭厅、灶屋等。寺后山峰耸立。树木葱郁,殿宇飞檐角拱。观音菩萨慈眉善目,赖人亲近;十八罗汉则怒目咧齿,使人惧怕。远近香客,常来膜拜。终日香烟袅袅,罊声不绝于耳。更增添了佛门圣地的肃穆气氛。真如正殿楹联所云:“庙貌巍峨垂千古,神功浩荡扬四方”一样。近的自不待言,远的如武阳、李熙、河口、党坪甚至通道、靖县的香客也不惜千里,迢迢而。 云雾寺,实己成为我县南片瞩目的佛门圣地。 高井头.古井。高井头古井,据说是南宋时期开凿,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所谓“高井”,一是源于深。(俯首观井含有高的意境)。枯水期,要用两根绳索相接及底,方可舀水。达两丈多深。二是井沿口高,四块厚石,每块分别凿有石卯、石桦,相嵌按成四方,立于井口。其高约60公分,以防小孩不测跌入。三是据源其水源来自高公山。水源充溢,故至今从未干枯过。加之水质清澈,甘甜,曾长期是城内最好的饮用水之一。 因长期受桶绳磨砺井沿石口被磨出了数条长达二丈多深,一尺余长的石槽。可见井之古久也。人们在高井后在加一个“头”字,于是遂成了当地的一个地名:高井头。比如说“我在高井头住”寨市人便知晓。时至今日,饮水条件改善,人民不再费时费力来取水了,高井虽水源丰满,但日久死水也浑浊了。 杨家百年屋。寨市人俗称杨家窨子,据杨氏第八代子孙,已有89岁高龄的杨通权老人介绍,杨家宅院的开基祖是得贡生功名的杨光罗先祖。从持续扩建,到极盛时期,再到日渐败落,迄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 昌盛时期的杨家宅院,可以说整个萧墙背皆是杨宅。发展到第三代族堂兄弟达八个。连同妻妾、儿孙、仆人共白几十人。四周檐墙高耸,院内房屋错落。石门、木窗皆有雕龙画凤。檐阶、天井全是一色的雕花青石铺设。可谓气派豪华。难怪寨市俚语有:“黄家的银子,胥家的顶子,龙家的谷子,杨家的房子”之说。 清朝年间,每遇灾荒之年,杨家先人也慷慨尚义,心系灾民,逢初一、十五,给众多的饥民发米以赈济。此善举感动当时的知县,到杨家拜访,见杨家殷实,家宅众多,叹道:“吾县衙只开三门,你杨家却开了四门,胜吾县也!” 世事沧桑,杨家后来逐渐衰败,房舍典卖而异主。最后剩的杨家窨子、老宅,到解放土改时月分给了贫农。 张家窨子。张家窨子,未建之初,其宅基地,原是杨家大户人家所有。后来由于张杨两家联姻,结了-之好。杨家才送给这块地皮供张家修建。 据说,张家当时,收谷千担,县衙有-的,也在城内开有店铺。家底殷实,为人敦厚。至于当初家业开基祖是谁?张家窨子何时建造?因后代子孙张映楷居住洪江。路途遥远,不便咨询,而不知。甚是遗憾。 正板古民居。正板古民居位于寨市苗族侗族乡正板村内。该村落以明代由东山迁居此地的第一代始祖杨正板之名而命名。杨正板,是我县苗族先祖杨正绾的后裔,迁至此地后,手植的稠树至今尚有8株健在,而且葱笼茂盛。这里,古旧木房、古石板路、古期杆石依旧,古家具、古匾额很多,甚至还有一户人家保存着其先祖杨进寿担任清军军官的军用品——防风披帽;也有抗战期间任河南省秘书长的正板籍杨玉清之子保留的其父亲的共用文书和私人书法作品。 [优势资源]水利资源丰富,现已建成岩塘电站、东风电站、下寨电站、岩坝塘电站,总装机容量1250千瓦。正在建的有江背电站及石门电站。有农业用地15588亩,其中水田14221亩,旱地1367亩,有林业用地137432亩,活立木蓄积量50.80万立方米,楠竹63万根,森林覆盖率72.5%。 [特色产业]全乡已初步形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红薯、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生姜、辣椒、黄豆、油菜、蔬菜等。园地主要种植柑桔、桃子、柚子、葡萄等。养殖业也以养牛、猪、羊、鸡、鸭、鱼为主。林产品除原木外,还有杨梅、香菇、木耳、茶油、栗子等。境内有工业企业6家,固定资产总额1600万元。有木材加工厂6家,电站4座,砖厂2个。生态园1个,全乡有农贸市场2个。 [经济发展]2006年,完成全乡国内生产总值6810万元,同比增长13.5%;完成财税总收入104.18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7元,同比增长6%。 以下地名与寨市镇面积相当:浙江省台州临海市桃渚镇广东揭阳市揭西县上砂镇广东肇庆市封开县大玉口镇广西玉林兴业县石南镇四川绵阳北川县桂溪镇湖南湘西州龙山县靛房镇广东湛江市徐闻县迈陈镇浙江省丽水青田县祯埠乡重庆石柱县六塘乡贵州毕节市大方县理化乡重庆云阳县凤鸣镇贵州遵义正安县格林镇
[全部]